一是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培养创新学习精神
在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目跟随教师、不盲目跟随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氢气性质”时,教科书使用纸筒收集氢气,然后点燃氢气引起爆炸,以证明氢气中混合了一定量的空气。由于实验的成功取决于氢气的收集,因此很难直观地判断氢气的收集量,有时也很难保证爆炸的成功。这可以向学生提出“是否有其他相对简单、明显的实验方法”的问题,教师有意识地指导,让学生改变纸管收集气体讨论和思考,得到“可以使用更好的密封食品塑料袋收集氢”的答案,这种方法非常直观。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理解教材有一定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讨论和探索一些问题,可以改变传统的实践和学习方法。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表达观点的创新精神。
2、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在初中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灵活、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比拟的。例如,在学习了酸碱指示器的知识后,可以安排课外家庭作业,并使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验证酸碱指示器的颜色变化。另一个例子是,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作方法时,学生可以根据氢气制作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设计一套简单的氢气制作装置。该装置可以参考教科书进行设计,但应尽可能与教科书不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要表扬和奖励有创新意向的实验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总结了世界上的一切,促进了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也就是说,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小型课外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小型科技活动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创新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千方百计开展小型课外科技活动。我们可以从组织学生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始,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具备创新活动的基础知识。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必要时提示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先安排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小家庭实验。结合教科书,适当补充和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进行一些有趣而实用的实验,引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更重要的是注重联系社会现实,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参观、调查工厂、农村、商店等场所。撰写专题调查报告,结合社会实际,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不断形成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只有利用现有条件,努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