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诗歌的本体特征来看,诗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诗歌智慧
诗歌离不开想象力。情感、音乐和想象力是诗歌的三大本体特征。想象力是诗歌的本体,至关重要。诗歌从根本上是生活的反映,但绝不是对生活的真实描写,而是对想象的描写。雪莱说:“诗歌使它触及的一切都变形了。”这是指诗歌的想象。如果有一首诗把生活表现得太现实,太像生活的现实,这种复制现实、缺乏想象力的作品就不能称之为诗歌。例如,“这个女孩很漂亮”不是诗歌,“女孩像花一样”的想象力词具有诗歌的质量。因此,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力,离不开思考几千年,看几千英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总是“专注于万人”,创作出充满激情、华丽、灿烂的诗歌。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郭沫若的《凤凰涅盘》、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名著充满了美丽、奇异、丰富的想象力。
(2)从诗歌的阅读特点来看,诗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诗歌智慧
欣赏诗歌的过程是一个想象的过程。诗歌是一种形象符号系统,形象是其基本组成单位,从原始诗歌到当代诗歌,都离不开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导成分。形象成分越多,诗歌风味的成分就越浓。是否有形象是诗歌与非诗歌的根本区别。没有形象,诗歌就会变成直白和解释,也就不会成为它的诗。读者阅读诗歌,即阅读图像符号系统。想要闪现、组合形象,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因为形象的存在是人脑中的情感形象,它不同于绘画、雕刻、舞蹈、戏剧和其他艺术形象,这些形象是外在的,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人们不需要想象,只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可以直接获得审美感觉。诗歌中的形象,无论是人神鬼怪、鸟兽,还是鸟鱼花香、湖光山色、人间仙境等,都必须借助人们的想象才能在脑海中体现出来。通过想象,诗歌中的形象可以被拉伸和叠加,直到它们成为意境。因此,要欣赏诗歌的内在形象和艺术理念之美,必须借助想象、诗歌形象的闪光、组合、转换和再创造,将文本符号转化为三维画面,浮现潜在形象,最终享受诗歌形象之美,欣赏诗歌的意义之美。
(3)从诗歌的语言特征来看,诗歌教学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诗歌智慧
诗歌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感性是诗歌语词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感性语言是指表达人的感官体验和感官感受的语言,是对人类五种感官内容的描述,这些语言以图像克服抽象的方式,加强语言本身的信息刺激,使其成为一种强烈的唤醒媒介,诱导读者想象把握可感性语言所代表的感性世界。比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还我”,“绿”这个可感性词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想起一派郁郁葱葱、繁华如锦的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一句话“绿杨烟外小寒轻,红杏枝春意盎然”,“闹”字不仅让人想象杏花争相开放的场景,也让人想起芬芳、蜜蜂飞蝶等等。总之,诗歌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教学可以通过诗歌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诗歌智慧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