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美的影响,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这是由审美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一方面,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生活个体,审美是其感性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审美是实现学生完整人性的最佳途径之一。在竞争激烈、物质欲望猖獗的现代社会,审美有助于学生快乐生活。新课程标准最伟大的一点之一是,它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目前,学生的审美意识被考试的功利意识所阻挡,处于潜在状态;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力的迟钝和薄弱,审美能力有待提高,审美情趣有待提高。加强诗歌教学尤为重要。
诗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审美活动有一个规律:阅读是作家作品读者双向交流的动态过程。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审美信息就越多,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紧张就越大,读者的审美能力就越能提高。审美能力是一种能力,包括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和其他心理因素,完成工作,充分体验意义。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张力成正比。审美心理引起的张力越大,审美能力的提高就越大。就像人体一样,如果心理因素能经常得到一定强度的实践锻炼,就会提高素质和发展,反之亦然,就会衰老、迟钝或萎缩。学生要想有效提高审美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强度的审美实践活动。诗歌阅读就是这样一种审美实践活动,为学生有效锻炼审美实践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虽然教师也可以用艺术的方式邀请学生欣赏图像文本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但这些直观、肤浅、可控的表达形式给学生留下的感知、想象、理解和创造的空间明显要小得多,提高主体审美能力的范围要小得多。当电视屏幕直观固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一个规则的现实取代了无数的精神创造,审美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虽然从表面上看,声音、光线、颜色和音乐都有,似乎有丰富的审美信息,但它给人们的精神自由是有限和狭窄的。诗歌以其浅白、直观、可控的特点成为最高的艺术,诗歌教学是以最高艺术为教学内容的诗歌教学,无疑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