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过程目标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体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1.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意义。
探索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索过程本身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以独立思考为核心,参与各种优秀心理功能的多层次综合能力,积极掌握知识获取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在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因为在探究过程中,探究者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对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探索过程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尝试,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讨论的艺术,学会与他人交流。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和失败、成功和兴奋,这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和他人。
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教师讲解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实践巩固的教学模式,忽视甚至阻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呢?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
2.1引导学生在概念教学中进行探究。
数学概念是一种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往往满足于让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延伸,忽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探究意识的培养。
例1:“圆半径”概念的教学一般是通过创建场景,然后抽象成数学模型,然后严格定义为:从圆心到圆上任何线段的长度称为半径。学生们似乎理解圆半径的概念,但动脑筋的学生们总是想知道圆里有这么多的线段。为什么他们选择这样的线段作为圆半径?其他线段适合圆半径吗?作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明确指出,“圆心到圆上任何线段的长度都叫圆半径”,这是合理的、唯一的。既然学生有“其他线段可以做圆半径”的想法,为什么不让学生去探索呢?这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最佳时机,探索活动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半径的意义。
2.2让学生在建立定理和推导公式时体验探究活动。
例2:在教授“三角形两侧之和必须大于第三方”的定理时,书本允许学生画几个三角形,然后测量每个三角形的边长。然后通过计算来解释定理是成立的。
当一些学生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使用列举法来证明这个性质,即使班级的三角形,即数百个三角形,可以说这个定理是在数百个三角形中建立的,但三角形的数量是无限的,其他三角形也是如此吗?此时,教师应该借此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你能证明这个定理对所有三角形都有效吗?让学生尝试和探索如何用其他方法来证明这个定理,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尝试体验的过程,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2.3在纠正错误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犯各种错误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进行探索,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自主探索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例3:1.6厘米=(1.6)米,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需要独立探索上述错误,合作沟通,讨论错误的原因,了解如何避免这些错误。这样,学生一方面找出了错误的根源,另一方面,通过独立探索的过程,增强了探索的意识,培养了独立探索的学习能力。
2.4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解题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好方法。通过纵横发散,可以将知识串联起来,综合交流,从一个例子中得出推论,实现整合的目的。
例4:甲乙两队共建1500米长的公路,20天内完成。完工后,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单,哪种思维最快。这类问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索数量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解决方案中找到最好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训练,探索各种解法和解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
2.5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5:在学习了“圆锥体体积计算”后,安排了这样一个课外“实用”作业:用卷尺、竹竿等工具测量所需数据,计算圆锥石堆的体积。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首先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要计算圆锥石堆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
②使用现有工具可以测量哪些数据?哪些数据不能直接测量,该怎么办?
③测量数据后,如何应用这些数据来测量圆锥体石堆的体积。
在澄清了这些问题之后,他们必须自己测量、收集和处理数据,最后使用课堂上学到的体积计算公式来找出石堆的体积。
探索这些问题,有效地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巩固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