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构建社会、家庭、学校衔接协调的合力教育体系

(1)加强文化环境建设。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成年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人的教育的唯一途径是控制他们的环境。”文化环境的建设将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对人才培养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大学文化涉及面广,不仅体现在校园环境建设、文化活动等方面,还体现在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日常管理等诸多环节。[6](P44)在大学文化建设中,高尚、严谨、安静、现实,低俗、放松、不耐烦、喧嚣,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地成为德、智、体、美、专业和谐发展的人,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提高生命价值。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己的心理,自觉纠正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建立自尊、自信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自我管理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健康独立的个性;开展心理咨询,及时了解困扰学生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面对现实,正确理解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积极发展自己;通过心理干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战略影响,改变预期目标。[7](P29)三是加强诚信教育。诚实守信作为一种基本道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君子一诺比泰山更重要”、“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人无信而不立”、“没有良好的诚信记录,只能在社会上到处碰壁”。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未来。因为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通过对大学生的“诚信”纵向历史教育和横向现代人类社会的“诚信”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诚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当今世界必然选择的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是一切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维护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会、家庭、学校衔接协调的合力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效果。


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努力,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就社会而言,要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使市场经济发展更加规范有序。同时,社会和政府要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和创造条件;就家庭而言,家长注重言行,少溺爱,多严格,少功利,多责任;就学校而言,在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中,要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营造氛围,完善机制,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沟通。同时,学校应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沟通,改变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统筹规划,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三维教育网络,克服过度依赖学校教育的倾向,形成教育力量,提高教育效果。


(3)加强社会实践,注重知行统一。


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最佳形式;是大学生参与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增长知识、增强人才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意识、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青年志愿者、扶老助残、爱心奉献、挂职锻炼、社会调查等,大学生可以了解国情、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更客观地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逐步纠正个人和社会、个人和人民的地位;还可以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提高个人素质。总之,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社会实践,树立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突出强烈的责任感和鲜明的正义原则,增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