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但它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从知识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差距也主要体现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因此,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必须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高校创新教育现状
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①大学生有创新意识,但缺乏主动性。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并非没有创新意识,而是在有了创新意识之后,没有主动进行创新实践,导致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萌芽状态下消亡。例如,通过与学生的讨论,我们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有的大学生对老师的观点和意见表示异议,有的大学生甚至认为老师的观点不正确,但由于老师权威的影响,大学生不愿意主动澄清自己的观点。
②大学生有创新的兴趣和爱好,但懒于实践。大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但懒于具体实践,这是大学生创新现状的一个显著特点。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喜欢停留在思维层面,也就是说,大学生想知道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的奥秘,但他们不愿意付诸实践。
③大学生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接受新事物快,但这种思维和反应往往单一直线,导致大学生片面思考。可以说,大学生缺乏创新的思维方式是营销和制约大学生创新的主要因素。
④有灵感,但缺乏创新技能。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许多大学生在大脑皮层留下了一些暂时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导和引导下,这些暂时的神经联系将被连接起来并产生灵感。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创新技能,虽然他们有灵感,但这些灵感是短暂的,缺乏横向联系,灵感最终是昙花一现。
2. 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①教师严重短缺。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教师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创新。大学生接受的知识基本上是书本上的现成知识。在教师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的情况下,很难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②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在我国,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学校传授给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非常严重,导致高校课程结构不适应现代科技和创新对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
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我国高校教学一直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虽然近年来高校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大学生就缺乏创造性发挥的平台和环境。因此,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大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的重要制约因素。
④教学方法陈旧。目前,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教师为主,学生做笔记。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的头脑,抑制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虽然高校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未突破注入式教学模式。
⑤大学生本身缺乏创新。在创新问题上,大学生有创新意识,但缺乏主动性;大学生有创新兴趣爱好,但懒于实践;大学生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思维方式和灵感,但缺乏创新技能等不良品质。这些不良品质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