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自我超越:教师教育意境的构建

自我超越:教师教育意境的构建


一个有完整自我意识的人永远不会只停留在生命的起源上。他“总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无限,在自然的羁绊中超越自己”[9]。生命的本质在于超越。人的生命价值是通过无数次的自我审视和理解过程中的超越性行为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人的自我超越不仅是人对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自我培养,更是人对自我永恒精神的自觉建构。


教育就是培养这样一个完美的人,不仅有发展自我实体、改造客观世界的自主能量,还有启发自我意识、构建精神价值的自觉动力。教育的超越需要教师自我超越的引导,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创造者。没有教师的自我超越,教育就会坚持传统的立场。


教师的自我超越不仅是教师拓展自我的思想的诞生,更是教师自我剖解的过程呈现,更是教师自我塑造意境的产生。自我超越本质上是重建的过程。


教师的自我超越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个人及其教学生活的前提下,将个人关注课堂教学的目光转移到整个教学生活世界,关注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一切事物,将自己融入更广阔的教学环境,实现自我生活的开放,从而以多学科之间丰富的对话拓展个人的教育视野,最终促进个人的自我超越、教学效果的提高和环境的和谐共存。教师的自我超越最终是用自我的“重生”唤醒隐藏在自己心中的主体、客体和道德,真正实现个人的精神解放和人格塑造,追求更高的教育意境:用爱构建的精神世界,用爱塑造的美好生活。


人们应该以超越性的行为来把握和改变客观世界,他“必须对内部意识活动有一种意志,即意识的操作和控制。这种力量来自于自我意识。因此,自我意识的形成已成为人类理性智慧的心理保障”[10]。教师自我意识的形成自然成为教师突破限制个人自我超越的现实瓶颈的“唯一”分量。


首先,教师自我意识的形成意味着教师将自我“对象化”。教师需要把“自我”“对象化”,把“自我”作为自己审视的“特殊对象”,从第三方的角度判断“自我”的发展状态,从过去的“自我”到现在的“自我”甚至未来的“自我”,在自我反思中抛弃旧的“自我”。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感受到内心生活世界的“舒适”和“归属感”。


其次,教师自我意识的形成意味着教师将教学“日常化”。教师不能把教学当作个人的生存方式,也不能把教学当作谋生的实践活动。相反,他们应该把教学融入教师的整个生活世界,成为教师“日常化”的生活内容“教师”主体与“教学”主体在现实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教学过程成为教师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


此外,教师自我意识的形成意味着教师将意境“精神化”。教师教育意境的形成是教师个体在实现预设目标的同时,也在实现自我精神的转变。教师教育意境的构建是教师主体精神的象征。教师需要理想,在追求理想中萌发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教师需要精神,在构建精神中加强持之以恒的理想信念。


总之,教育改革需要尽最大努力激发教师对生存的物质保护、对发展资源的所有权和对自由教育实施权的自我意识。教师不是教育的受害者、政策的被动者和知识的权威,而是通过个人教学实践,深化教育内容,感受教育生活,争取教育权益,体验教育幸福,构建教育精神,培养教育生活,实现本体角色确认和信念的独立形成。教师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完整的自我意识,学会关心自己,学会叙事自己,学会超越自己,在不断更新个人精神面貌的过程中走向自由解放、人格完善和生活崇高的道路。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