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叙事:教师生活愿景的表达
人本身就是一部自我叙事的历史。自我叙事是教师认识、释放和构建自我的重要途径。教师把个人放在真实的教育生活世界中,真实地描述和感受生活。“本质是教师在实践中对生活的理解。”“教师本人通过描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历史,形成教育的自我意识,达到自我建构的状态。”教师的教育生活历史是教师的生活发展轨迹,教师的自我建构过程是教师生活意愿的表达过程。教师的生活意愿是教师在教育世界中的自我完善和价值追求。教师将自己的生活意愿付诸教学实践,希望通过个人的教育行为具体呈现出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是:教师如何在自我叙事中构建个人生活?
首先,教师需要一个自我叙事的语境。“只有言语使人成为人类生活的存在”[6],在这种自我构建的语境中,教师可以想象勾勒教育理想的蓝图,诠释教学事件,回味教育生涯的起伏。教师的语境是教师个人为自己设定的自由空间,但必须遵循“真实”的基本原则。教师需要在现实教育生活中展示个人的真实自我,实践个人的真实教学理想,释放个人的真实教学能力,建立个人的真实教学生活。只有这样,教师的个人语境才能为教师的自我叙事创造良好的语境氛围,赋予教师深刻的实践意义。
第二,教师需要最好的自我叙事形式。教师自我叙事是指教师“对自己的经验、教与学、自我本身等方面有新的认识和认识,反思自己作为教师的意义和行动,发现自己的新生活方式”,从而实现“自我理解”[7]。自我理解是人的生存境界,人的自我意识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相互理解中逐渐形成和成熟。教育需要理解,即理解使教育保持系统的平衡;教师需要理解的是理解使教师热爱教育的实现。通过描述自己的教学经历,教师可以让个人重新体验自己的成长岁月。在分析教学事件的过程中,他们不断鼓励自己形成一种理解的心态,面对过去,展望未来。
第三,教师需要一个自我叙事的生活场景。人们的自我意识是在人们的自我理解中形成的。当人们描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和经历时,人们实际上是在与自己的生活交谈,并在对话中理解自己。“理解”是“意义的产生”[8],没有意义的新生,任何“理解”都不是真正的“理解”。教师的自我叙事必须嵌入思维机制,以提高叙事质量。思维的嵌入意味着教学故事是丰富教育思想的载体,是教师与自己和他人交谈的方式。思维是自我叙事的机制;理解是自我叙事的目标;生活是自我叙事的主题。教师自我叙事的生活场景是教师追求的理想生活意识。
教师的自我叙事是教师对自身存在的关注,是教师自由面对自我、表达自我、理解自我、发展自我的“幽境”。教师在自我叙事中成为自己的真实自我,积极照顾自己的教学生活,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寻找超越的现实路径,在平凡的教育生涯中构建非凡的意义,在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重新诠释个人生活的教育价值,促进自我愿景的不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