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塑造学生对个性的独特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索,探索过程往往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和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探索性的个性特征,鼓励和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生留下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发展空间,创造独特的探索个性。
只有科学的方法,没有标准的答案,是对是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的答案和最高的分数是传统考试导向教育的一个主要缺点,这不仅反映在学生身上,而且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严重阻碍了探究活动的发展。在生物课外探究活动的教学中,作者强调只有科学的方法,没有标准的答案。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只关注你思考问题的科学性和表达问题的逻辑性,而不强调结果的对错。这样,许多学生害怕回答错误的问题,让同龄人开玩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专注于寻找论据,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慢慢进入主要角色。为此,在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于教科书,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努力塑造独特的探索个性。
例如,蟑螂在我们这里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厨房里。因此,作者引导学生使用大蒜、洋葱等植物材料来喷洒蟑螂,一个接一个地充满兴趣,没有被书中找不到的答案所吓倒。经过几次曲折和痛苦,消灭蟑螂的环保材料“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实验,而且还在老鼠身上进行了环保蟑螂液(以防对人体有毒),最后在家庭中成功试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完全符合科学探索的基本思想,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对科学家严谨的学习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只有用大脑,用手实验,用手,用大脑思考,才能创造。探究性学习必须为学生提供使用大脑和手的机会,让学生体验问题探索的实践过程,获得初步的研究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感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价值,养成独立思考和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在生物学课外探究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既用脑又用手,笔者在课程中安排了一些既用脑又用手的活动,如小发明、小创造等。同时,要注意诱导他们做好用脑与用手的衔接,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个性。通过用脑-动手-再用脑-再用手反复交替,学生意识到有时候很容易操作,但实际上做起来并不容易;相反,有些思维步骤非常复杂,经过熟练的实际应用,跳几步就可以到位。强调动脑、动手、动脑的教学方法,不仅灵活了学生的双手,也激活了大脑,给了他们跳跃式思维的体验,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提供了基础。
以上教学方法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性活动的魅力和乐趣,也能体验到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尊重科学的真理,注重实践的科学素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一个好的教师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空间,一个探索、表达、分享思想的自我完善空间,牢牢记住和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弘扬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