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创造探究性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

生物学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习方法的简单转变,更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深刻含义和期待。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注重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现象。这种情况不适合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科技的快速进步。而且,枯燥的知识灌输和学习无用的思潮,也让很多中小学生厌学,学习被动,充满了功利主义的学习理念和“装卸”的学习方式,只是为了分数。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种情况的有力措施和新的学习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类似的科学研究方式发现问题,积极获取和应用知识。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愿意探索,勤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要求师生改变教师、教科书、教室的传统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作者是一名中学生物学教师,也是一名科技辅导员。近年来,为了满足探究性活动的需要,作者还对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创造探究性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


创新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适应环境的自然保障。问题意识和能力可以说是创新的基础。早在上个世纪30岁时代,陶行知先生简洁地说,创新始于问题。只有当你有问题的时候,你才能思考;只有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虽然有问题可能没有探索,但没有问题可能没有探索。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创造好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探索思路。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下,笔者试图改变一些关于如何创造问题情境的旧教学方法。


传统的生物课外活动教学方法与一般的校园课程相同,也是教学方法。例如,老师首先向学生解释如何制作植物叶脉冲标本、腊叶标本、透明浸泡标本、蝴蝶标本等,然后进行演示。接下来,学生们仍然画葫芦,做得最好,学生们不必动脑筋。其效果是学生思维僵硬,活动结果预订,学生自然很少兴奋,更不创新。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笔者在“探索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的教学中,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沟里经常有一些烂叶,捞起来用水冲洗也能得到叶脉标本。为什么呢?你能考虑用浸泡的方法腐烂叶肉吗?浸泡过程中会有哪些溶液?浸泡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哪些植物叶片适合浸泡制作叶脉标本?这时,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来探索情境中的问题,积极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发现问题。众说纷纭,异常兴奋!有人说用自来水浸泡树叶,有人说用池塘水浸泡,有人说用醋溶液浸泡,有人说用洗衣粉溶液浸泡,有人说用碱溶液浸泡等等。这些方案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问题情境创造的重要性。教师要及时鼓励,拓宽学生思路。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制作方法,笔者不以质量来判断,而是根据基木原理与学生讨论可能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筛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制作。当然,生产结果不会再一样了!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通过探索活动,最终得出结论,池塘水和自来水是理想的浸泡溶液(细菌可以大量繁殖,酸碱溶液抑制细菌的繁殖),玉兰叶也是理想的材料。学生们对自己的设计方法和探索充满兴趣,对标本非常高兴。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开发叶脉标本手工艺品。经过多次活动,学生们体验到了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甜头,对探究性学习产生了兴趣,逐渐养成了善于提问、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