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择电子教育媒体,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
研究表明,多感官刺激有助于个体的记忆和理解。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物质的颜色和气味,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具体物质的特性,避免死记硬背。计算机技术之所以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是因为它能以计算机模拟的方式表达很多在现实世界中肉眼无法捕捉到的抽象东西。通过对个体的感官刺激,学生可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效率。例如:原子等微小物体,原来我们只能用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就像原子弹爆炸一样,我们可以使用相当于几吨的TNT 比较一下,却看不到那巨大而危险的一面。但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模拟爆炸场景,而且非常逼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特性。但与任何其他媒体一样,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电子教育媒体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数学中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度时,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不如用纸制三角形来表现直观。因此,必要时要将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
2 以专业为载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应的信息知识应该是与学生学习的相关内容相关的知识,这是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问题。整合是将不同课程的内容和技能整合在一起,需要各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即以超媒体形式组织教学信息的理念,为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的知识为载体,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比如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一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要求学生掌握笔画、笔顺、部首、框架结构、正确发音、汉字编码等。,并通过人机交互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3 注重思想教育,渗透信息道德的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便利和速度,而忽略了信息技术中一些不利因素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影响。例如,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互联网上还有许多不健康的东西,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时,要向学生渗透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获得信息伦理。其次,除了本课程的教学外,还要以教师的模范行动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在这个信息社会中,实现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这对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培养目标来看,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手段的能力;从培养内容的角度来看,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传播手段,以满足教育者终身接受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