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共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共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总量翻一番,即到2020年年人均GDP 达到4000 美元以上。在我国农业人口占主要比重的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村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挑战。
农村教育现状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
1. 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我国整体教育基础薄弱,特别是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原因,基础教育的发展不仅落后于中国其他地区,而且落后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关调查显示,儿童教育,尤其是女孩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难点。
农村中小学教师相对较弱,师生比例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农村基础教育的严重短缺导致了我国农民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最终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职业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据教育部统计,到2008年,到2008年, 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了短期培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0.13%,高达76.4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60万%,平均万亩土地只有0.8 技术人员1万人,劳动力只有0.16 技术人员。在美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 2000年,我国不到7年 2000年,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而在中国,平均需要6年年时间。
3. 农村成人教育滑坡现象严重。据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统计,全国农民成人学校学生人数为1990人年的2234.9 万人下降到2000 年的473.5 万人,10 年下降了78.8%;特别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由于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培训也非常有限,整体表现为质量低。这种情况不仅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专业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他们很难在劳动力市场上与“下岗职工”竞争,必然会失去在城市“捡遗补缺”的机会。另一方面,“缺乏文化和技能”的农民往往只能选择在建筑、交通等部门做体力劳动。一旦经济过热,房地产就会升温,交通繁忙,“农民工”就会增加;相反,一旦经济萧条,就会出现“农民工回归”现象。可以看出,考虑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农民转移就业的稳定性,加强“农民工”培训是当务之急。农村人口素质低也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不利于农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