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
(1)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独立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的思想基础。目前,学校相对完善的免费补贴政策体系,在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容易滋生“等待、依靠、想要”的思想。目前,大学校园“假证明”、“假低担保”、“假残疾证明”、“假贫困学生”的出现,反映了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和缺乏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缺乏独立意识。对于成年学生,学校应积极扩大学生勤工俭学岗位,鼓励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解决日常生活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在日常生活中因突发事件和灾难造成临时经济困难,学校不能盲目提供免费援助,也不能让他们感到无助、绝望,引导他们首先想到“依靠自己”,学校可以给予无息贷款,帮助他们解决紧急需要。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勤奋意识是学生克服困难的客观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勤俭节约不是艰苦的生活。然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如果他们在生活中谈论排场、比宽宏大量和铺张浪费,他们不仅无法克服经济困难,而且失去了积极进取的动力。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购买和使用高端消费品,日常生活消费明显超过校园平均生活消费水平;也有学生在勤工俭学工作中,怕苦怕累,只选择轻松工作。要用温州人艰苦奋斗致富的典型事迹,影响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好逸恶劳意识,引导他们正视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克服和抵制“仇富”和“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敢于吃苦,敢于承担责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3)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识
自强不息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的思想保障。
每个人都不能选择出生,但他们可以把握未来。学校要教育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自强不息的学生,把困难当成磨刀石。首先,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机会,如参加文艺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担任学生干部等,引导学生发现自我闪光点,树立自信心。其次,做好校园“自强之星”评选活动,进一步挖掘和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当代学生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努力成为人才的良好形象,引导青年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在逆境中磨练意志,自强不息。
(4)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意识
开拓创新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事业的精神品质。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知识灌输和掌握,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舒适区模型(见下图),当学生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动力;当学生越过学习区进入痛苦或恐慌区时,最大限度地减弱学习动力。实践经验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导学生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避免进入恐慌区,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实现最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因此,要通过加强专业实践,将勤工俭学与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相结合,设立科研资助专项资金,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
团结互助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后盾。
在现实中,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人生观的形成和人生目的的确立,体现了他对人性和生活本质的理解,必然受到其社会关系的制约,是社会生活的体现。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在相对独立、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以自己的实践促进社会进步。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学生的理解、尊重和关怀,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必须加强班级集体建设,营造浓厚的团结互助氛围。同时,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学校还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是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教师或社会专家利用心理支持治疗、应激免疫训练等方法,允许和诱导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学生充分发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理清情感线索,鼓励他们勇气,增强他们对人际关系运作的信心。其次,要努力激发教师对培养学生人际关系运作能力的责任感。教师在工作中改变忽视、孤立、专治等不良教育方式,安排活动表达自己,为学生提供体验人际关系运作成功的机会。此外,必要时会见家长或家访,争取家长合作,指导如何改善家庭团结互助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