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人才需求的及时性与人才供给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人才需求的及时性与人才供给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高等教育作为一项根植于现实、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培养相应的人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全球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已成为人才流动的标志。


大学生就业市场复杂而快速变化,全球经济发展中某一要素的微弱变化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这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变化的“蝴蝶效应”。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制度的相对滞后自然暴露了人才培养的诸多弊端。高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能把握人才需求的及时性特征,“因教师设置专业”、“容易开发专业”等现象随处可见。闭门造车的后果直接导致了人才供给的相对滞后,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客观因素。


就业能力培养的弱习得性与就业能力应用的强实践性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和工业机构的升级,对实用型、服务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专业素质等方面与就业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大学生在求职时普遍存在知识和能力不足,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存在“三不了解”的情况,他们不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专业和目标职业环境。因此,在大学阶段,我们片面关注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自我管理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关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重要,学生最缺乏的是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就业能力。用人单位最重要的实际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最缺乏的能力,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关键因素。


求职竞争的高风险与就业心理的低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缺乏对自身情况的客观分析,难以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在求职过程中,他们只是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导致盲目的攀比心理和依赖心理,导致失业。也有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主观求职态度消极、求职竞争力弱、客观求职时机不利等现实因素,在求职竞争中屡屡受挫,进而导致心理失衡和自卑。攀比心理、依赖心理、心理失衡和自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求职竞争中低承受能力的具体表现,显然不适应人才竞争的高风险特征,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内生因素。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