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03 自2000年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本科生毕业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教育部在每年的高校就业会议和文件中强调,要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帮助和援助。就高校而言,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对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其原因,我们面向浙江工业大学等浙江省工业大学。 10 所高校的 1000 著名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问卷”。在接受采访的大学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占 42. 7%。可见,就业困难群体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比例。本文从就业认知和就业现状两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就业意识包括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和他们的就业态度,以及大学生对理想工作场所和行业的期望。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 75. 8% 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超过50%的非就业困难群体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正常。在理想工作场所的选择上,就业困难群体和非就业困难群体都倾向于杭州和浙江省的其他县市,这与大学生的来源有一定的关系,也与浙江省的活跃经济形势有关。可见,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与非就业困难群体在理想工作场所的选择上没有显著差异。在行业选择方面,无论是就业困难群体还是非就业困难群体,首选的三个行业方向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然而,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在私营企业工作的比例只有非就业困难群体愿意在私营企业工作的比例的一半。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观念和基层就业心态上仍存在一定偏差,为改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就业现状真实反映了大学生在求职准备和实践中的实际情况。通过比较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与非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现状差异,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实际求职过程中的优缺点。在职业规划目标方面,高校就业困难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了解不多,甚至根本不了解。只有30%的就业困难学生表示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一半以上的非就业困难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有很好的了解。可以看出,对职业规划目标的理解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职业规划目标的定位和理解越清晰,就越符合自己的情况,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少走弯路。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要想赢得一席之地,不仅要做知己,还要做知彼。也就是说,除了明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外,还要了解专业和工作场所的情况,抓住有利的机会为进入工作场所做好准备。在问卷调查中,近一半的就业困难学生不太了解自己的专业,甚至根本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就业困难群体中,对工作场所甚至非常了解的人数比例是非就业困难群体的两分之一。对专业和职场缺乏了解,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求职空间。
从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现状特征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也不是一夜之间,而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长期作用的结果。我们将这些因素分为四个主要矛盾,以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形成的原因。就业形势的开放性与就业观念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随着经济转型的基本完成和高等教育普及的深化,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势保持了开放的特点。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才供应和人才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影响人才流动的各种因素都是开放和透明的。即便如此,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就业形势的盲目悲观、对就业区域的盲目热情和对基层就业的盲目排斥也导致了就业概念的盲目封闭。由于生理、心理、学习、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持过度消极态度。他们没有找到自己的原因,而是将就业困难归因于外部就业形势和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就业市场屡遭挫折。同时,狭窄的就业区域选择和产业选择概念加剧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弱势地位,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马太效应”越强,弱势群体就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