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经验的启示。
(1)更新志愿服务理念。
理念是促进志愿服务的核心。要突破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瓶颈,必须树立现代志愿服务理念,从传统慈善救济到现代志愿服务,从政治考虑到社会考虑,从社会动员到个人选择,从短期宣传到品牌推广。传统的慈善行为大多体现在有能力、有财富的人帮助无能力、无财富的人身上。 / 助人0 的同时, 它还显示了助人者的优越态度。现代志愿服务强调的是 / 互助0 和 / 共赢0。一直以来,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认为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应该更多地考虑 / 转型0, 淡化政治意义,突出社会意义。在动员方式上,也要改变以往依靠组织动员的方式 / 运动式0 和 / 别动队0 角色, 逐步向社会化动员转变。当志愿者服务变得自由、有趣、有趣时,就会产生长期的吸引力。志愿服务是一项长期而具体的工作,不是一夜之间。在提高公众意识、积极争取政策后,建立品牌工作项目,促进工作的发展。
(2)优化志愿服务环境。
环境是志愿者服务发展的关键条件。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发展环境包括法律建设、制度机制建设等。只有优化志愿者服务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合法化、系统化、地位化、信息化和社会化。
早在1974年,美国就制定了美国国内志愿服务法案6,澳大利亚制定志愿服务原则6,阿根廷制定 5社会志愿者6 法律,波兰制定《公共利益与志愿者法》65 等等。政府应当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公益文化志愿者服务保障制度。尽快制定有利于志愿者的地方性法规,完善公益文化志愿者服务的法律保障制度;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志愿者服务给予政策关注,确保必要的资金投入,提供有效的工作保障;将志愿者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作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产业、文明单位的评价条件等。
通过成立董事会、理事会等,真正按照公司章程运作,形成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志愿者决策机构和管理机构。以高校为单位,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服务人员数据库,实现各组织志愿者服务人员的共享,促进志愿者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的志愿者服务培训机制,建立志愿者组织激励和社会激励机制,完善志愿者服务的有效机制。
(3)提高志愿者素质和能力。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提高志愿组织和成员的能力。能力建设的路径包括培训、实践、评价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青年公益事业的兴起,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对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服务质量和服务学习质量。提高专业素质的途径一方面来自反复实践,另一方面是加强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互动 / 社工+ 志愿者0 该模式推动了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水平。所谓的服务学习,是从服务中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事实上,这是一种成功。帮助青年大学生培养服务学习质量,是将成功质量的培养纳入青年志愿者能力建设的内容体系。也就是说,让志愿者觉得参与志愿者活动不仅仅是 / 利他0 的过程, 也是/ 自我提升0 的过程, 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如社会沟通范围、任务执行能力、项目规划能力、团队动员能力等,并将激励机制纳入能力建设的轨道。
在全球志愿者服务发展浪潮中,中国青年志愿者必须加强思想更新、制度改革、能力创造等方面的建设,全面促进志愿者服务的发展。作为志愿者活动的培训场所和资源中心,高校不能局限于校园,应鼓励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更开放的态度学习服务技能,积极开展贴近人性、贴近社会的服务活动,培养自己成为健全、勇敢、有前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