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合作意识淡薄。


许多企业认为教育与自身无关,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同样,一些小型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仍然非常落后,仍然采用封闭的办学模式,不注重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或者学校积极服务企业意识薄弱,自身科技服务能力有限,导致无法产生合作行为。


(2)缺乏合作能力。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学校合作能力与企业预期的不平等。例如,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专业建设缺乏内涵,教师水平不高。大多数学校寻求企业生存合作,市场发展信息不够顺畅,教师专业知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教材内容落后,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知识滞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企业等用人单位没有真正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没有融入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不能为学校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3)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总的来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是不够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企业害怕实行“双元制”会增加成本,导致企业实际竞争力下降。由于廉价劳动力过剩,企业在中短期内普遍缺乏按照较高标准培训员工的动力,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短缺,这也使得企业不愿承担花大价钱培训员工的风险,害怕最终导致失败。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


(4)校企合作中学生缺乏职业培训和个人定位。


对于雇主来说,除了关注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他们还非常重视员工的专业精神、责任感和道德素质。然而,当代毕业生普遍缺乏合作精神、社会经验、独立意识能力差,更不用说建立专业人员的工作标准了,他们的心态和要求仍处于学生阶段。在现代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详细,各行各业从自身职业特点出发,建立了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调整和约束职业行为,但也缺乏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严格的道德准则。


(五)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管理不到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从企业和学校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的学生管理不到位。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很多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只是把企业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载体,即只把企业作为学校产品(学生)的消费者,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有效、合理、科学的岗位实习管理体系。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