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入同一学习情境。通过模仿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学生可以“边学边做”,探索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评价和反馈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
(1)学习情境设计
1.目标和内容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是以专业能力的形成为目标,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将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具体化。目标和内容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渐进性和包容性的关系。在设计中,我们应该掌握两个要素:一是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载体;二是通过“教学一体化”培训,形成本专业独特的工作技能。因此,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情境,并详细描述了各情境的能力目标、各子任务的内容和预期结果、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3]
2.教学资源设计。开发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是“教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开发反映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制作配套的教学课件、电子教学计划、处理案例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同时,校园网络作为支持平台和校园教学资源数据库作为管理平台,满足师生个性化使用的需要。教师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完成案例指导、难点分析和家庭作业教学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开放式学习平台获得相关信息资源,完成互动学习任务和扩展学习项目。(2)教学实施
1.实施“教学一体化”教学。“教学一体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做”为中心,“做中学,做中学”,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要求密切相关,实现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任务要求,获取相关信息,制定并实施计划,学习模拟工作场景,独立完成任务,及时总结成果和经验,最终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知识学习、能力培训和质量培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4]
2.实施“三阶段岗位”、工程与学习的交替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经历三个阶段的岗位学习。一是在综合教室完成“综合教学”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体验工作过程的一般过程;二是在校园培训基地进行综合课程培训,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水平,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参加校外培训基地实习,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增强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
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培训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实施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关键。一方面,将企业加工引入校内培训基地,既满足了企业降低设备成本、追求利润的目标,又实现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校外培训基地实习。学生不仅在完成综合实践培训,还在承担生产任务。合格的培训作品是企业产品。通过工学交替,全面检验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前适应岗位,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3)教学评价反馈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判断教学过程和结果的价值。教学评价不仅能及时展示学生的工作成果,分享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和潜力,反馈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还能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决策。
教学评价形式多样,可通过成果展示、表格反馈、网络平台测试、职业技能评价、参加技能竞赛等方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评价内容要全面。一方面要将专业成绩与综合能力评价相结合,不仅要评价专业技能水平,还要反馈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工作成果的完成,又要注重工作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团队成员互评)与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
工业教育一体化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引起了职业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最近在湖北深化工业教育一体化,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指出,工业教育一体化和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脉,促进利益共同体的建立,坚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实现产业、市场、就业和教育总体规划,形成叠加和溢出效应。[5]职业院校应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为契机,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角度,明确工业教育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改革思路,实施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