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语文教育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基本上以“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告终。然而,目前还不清楚什么是“人文”,在教育中如何弘扬人文与语文教育的关系。很多人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口号,而不是具有科学合理内涵和实践意义的理论原则。据北京师范大学杨寿堪介绍,《现代人文哲学的几个问题》:人本主义,英语为“人本主义”Humanism“它起源于拉丁语,在古罗马西塞罗时代,意味着人类教育,意味着通过教育(教育)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训练。人文主义是一个文化概念,指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文化运动。人文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类道德、情感、人性的完善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
从孔子“不愤怒、不感伤”的启发和诱导,因材施教的儒家教育,到今天的“大语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教育被视为唤醒“人”主体性的事业。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爱,体现在和谐、负责、合作的精神上――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教育就是“成人”教育。它有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让人成为人;更高的要求是让人成为更完整的人,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最高的要求是让人成为完美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夸美纽斯曾经指出:“如果你想形成一个人,你必须通过教育来形成。”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人文精神是人的精神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高度专业化活动。教育要为青年学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肩负起培养和塑造人文精神的重任。关键是尊重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要实现三个有机统一:一是把人文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培养统一起来。人文精神的塑造离不开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传授。然而,人文知识的学习可能不会提高人文精神。关键在于他是否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将优秀文化的内涵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格;关键在于我们的教育能否诱导学生天性中最好、最真诚的东西,唤醒他们求真的勇气和善良的本性。二是将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才。因此,成人教育和成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强调成才,忽视成人,不利于学生将来成为人才。就人才成长规律而言,成人是成功的方向和动力。有了方向和动力,成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就人才成长的保障而言,小胜靠智慧,大胜靠德,成人是个人更大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相反,只有“人才”的培养,而没有“人”的教育,才会导致人们疏远情感,忽视生活。三是将个人从社会中获取与为社会付出统一起来。然而,随着教育的专业发展和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们的教育被忽视,人力教育,即“工具”,已经成为一切。随着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普及,人们逐渐忘记了教育的基础和灵魂。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的缺失:环境对教育本身的影响一般在于考试成绩,注重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而不是人文关怀;现实对学生成长的期望通常在于获得“金屋”、“颜如玉”,注重名利,出人头地,而不是人文素质。众所周知,语文“人文”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注重人的发展;它关心人的生活、价值、情感和精神;它不仅全面关心人(主要指学生),而且有终极关怀。
最初,教育的基本使命是“培养人”。今天,要全面准确地调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本质和意义,真正认识到现代人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将专业教育与人类教育相结合,以人类教育为教育的灵魂,贯穿教育的根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