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中学流行音乐教育的主要原则
1.选择性原则。也就是说,要把握好中学流行音乐教育作品的选择。一是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流行音乐作品。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非常迅速和激烈,各种理解和判断能力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还不够成熟。在音乐学习中,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判断力有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应选择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既能丰富课堂内容,又能活跃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研究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发展和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爱,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优秀的流行音乐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活力。[5]二是选择内容积极、文化品位较高的流行音乐作品。流行音乐作为中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首先区分流行音乐的精髓和渣滓,严格检查作品的选择,坚决放弃那些消极情绪、颓废思想、内容和色情的作品。三是选择风格多样、音乐性强的流行音乐作品。流行音乐丰富多彩,风格多样。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从旋律、音响、和声的多样性入手,选择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流行音乐。”在学习优势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6]同时,教师还必须突出所谓的“音乐”特征,选择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流行音乐最好旋律优美,节奏创新,适合中学生演唱,并有一定的音乐深度。旋律过于单调、节奏过于简单、和声过于强烈的作品应慎用。四是选择具有主流文化代表性的流行音乐作品。教师选择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不仅是不同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也是社会意义的典型代表,”[7]例如:1986年“让世界充满爱”,由100位歌手演唱,这不仅代表了一种创作风格,而且“宣布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群体的崛起和一代歌手的出现。[8]许多具有多种文化特征的流行音乐作品将出现在不同的时期。作为中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师必须善于从这些具有多种文化特征的流行音乐作品中选择符合课堂教学主流文化要求的作品。
2.适度性原则。这里的适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质量适中。不同的流行音乐作品质量不同,同一首流行音乐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也有优缺点。对于作品的选择,不能过度宣传其优点,也不能逃避其缺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客观地看待流行音乐作品,满足适度的要求。二是数量适中。在中学音乐课上引入一些流行音乐作品,并不意味着可以在中学音乐课本上进行内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严肃音乐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引入流行音乐而被忽视,严肃音乐和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也不能被放弃。严肃的音乐和传统的民族音乐代表了人类音乐文化的本质,流行音乐接近时代,反映了当代人的情感世界,可以形成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知识体系。这种完整的音乐知识体系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第三,把握适度性原则,也意味着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个人偏好或学生的兴趣不能打乱教学的秩序和逻辑。”如果一切都‘跟随感觉’,它只会使教学活动本身陷入混乱和混乱的局面。[9]也就是说,适度性原则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开展流行音乐教育活动,倾听学生信息,仅仅依靠教师的个人喜好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