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陶冶中学生民族精神
1.增强中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是几千年来各民族文明积累的结果。它在激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稳定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民族精神、思想、情感、意志、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蔡元培认为,“美能超越现实,可以消除人的利己主义观念和功利主义观念。“音乐艺术之美不仅令人陶醉,而且让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忘记真正的功利得失,进入纯粹的情感世界。在这个审美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规范和理想追求将注入音乐所承载的民族情感,大大增强中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在当前倡导中国母语文化音乐教育、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环境下,要建立面向世纪、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不可能抛弃民族音乐的丰富传统和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所能发挥的巨大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明确这一点,对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新一代,保持国家独立繁荣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增强中学生的民族精神。中国音乐教育的强大发展离不开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构建新一代人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人格定位和各种精神气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即文化的民族性。中华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最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强大进取的民族性格,是创造和支撑中华文明的支柱。因此,中学生应该通过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更多地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其强大进取的游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不断激励中学生勇于开拓进取,锻炼成刚毅顽强的性格,掌握和控制自己的命运,使中华民族更加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