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教师要注意分析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

1、教师要注意分析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分析学生的道德心理特点,了解其特点


只有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观念和心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的效果。我国初中生道德问题的突出表现是缺乏公德,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严重的叛逆心理。初中生的道德心理优势主要表现为乐观、向上、进取。除了了解学生的道德心理特点外,教师还应该深入了解学生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如课堂教学活动、日常生活活动中违反道德教育的现象或行为,总结这些情况,在教学活动中以这些行为为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让学生明确需要改进的部分,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践指导和有效性。


2.以典型为榜样,以点带面提高德育水平


从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来看,如果能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道德学习氛围,将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上选择表现良好的学生作为典型的德育教育,要求学生向他学习,邀请模范榜样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道德观点、经验和思想价值观,从而营造道德学习氛围,让学生向特定榜样学习。


初中生普遍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当他们看到其他学生因为良好的道德表现而受到表扬时,就会引起其他学生的羡慕。教师通过潜移默化地塑造道德模范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良好的道德素养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和支持,对激发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建立道德教育观察评价机制


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价和审计机制的建设。特别是关注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和改革措施,难以确定学生的实际效果和课堂反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初中道德教育部门和人员应制定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效果观察和评价机制,评价新思想、新模式、新思想、新方法的实际效果,总结不足和缺陷,为德育教育方法的改进提供客观可靠的指导。完善完善的德育效果观察评价机制对确保教育尝试和探索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教师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总结


初中德育的有效性需要合理的教学规划、优秀的教师道德素质、完善的道德教育方法和合理有效的德育效果评价机制。初中要紧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科学严谨地分配整合,积极落实各项教学规划,确保德育成果发展到新的水平。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