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践,拓展理解教育研究的新时空
1.课题研究,打造理解教育的特色学校
熊川武依托“理解教育”研究课题,以理论指导实践,改变了上海平乐中学、许多学校和后进生,这是理论的力量。学校的发展迫切需要有特色的东西来支撑;师生的自我发展迫切需要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来滋养。实践理解教育的学校,坚定不移,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这是一所学校应有的气质。对于目前没有特色的学校来说,今天学这个学校,明天学那个学校是一个很好的启发。但特点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同中求异,存异求同。“不同”的基础是基于教育规律,基于儿童的身心成长,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同一”是提高学校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总之,追求本土化的特色学校建设以“理解教育”为灵魂,只有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才能深入、长远、展现特色、取得成效。
2.理解文化,陶冶理解教育的新型师生
一个好校长可以成为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可以带出一群好老师;一个好老师可以培养一群好学生。这是校长的魅力和责任。但问题是校长变了,学校的面貌(内涵)也变了。我们在思考能不能有这样的学校,校长来了,成了好校长;老师来了,成了好老师;学生来了,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应该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和理解。理解教育下的文化能否改变过去的传统结论?李泽厚先生提出的“文化心理结构”(即理解文化不仅是文化的控制机制,更是个人的心理自由)能否在“理解教育文化”的建设中得到体现?师生精神的自由成长是理解教育的终极追求。
3.扬弃传承,竖起理解教育的精神旗帜
大浪淘金,留在历史的洗涤中,必须坚持和发扬光大;时间证明是坏事,应该主动放弃,不能有不恰当的想法。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将被视为一种乏味的机械工作;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将被解释为一种丰富多彩的理想生活。“理解教育”经历了考验,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几次起起落落,但其“人类发展”的概念必然会引起更多教育家的关注和实践,让他们骄傲地站在潮流的前沿。基于“理解教育”研究的当前紧迫任务是如何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让学生以“人”的姿态诗意栖息地,这是从事理解教育研究的研究人员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