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教育研究中的多路径
(1)根据不同的经济特点,提出不同的战略研究
中国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经济特点和独特的地位,许多研究人员从城市的角度提出了区域国际理解教育推广策略。一些理论家“对北京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建议”[19]符合解决问题的一般路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操作措施可行。2012年,上海闵行区重点项目――“多元共生一体化”的互动讨论,使学校明确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模式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机制建设。本课题扩大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延伸,具有新的目标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深圳、广东、浦东新区、山东临淄、淄博等经济发达地区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更加繁荣,从不同角度考验国际理解教育理论,拓展实践。
不同地区和城市认识到“国际理解教育”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是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保障,超越了教育领域或其他领域的需求。
(2)以发展高等教育为重点,提出推进高校建设的战略
2003―2013年25篇硕士论文导师单位涉及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14所大学,可以看出国家教育政策对“国际理解”人才培训,但从数量上看,与13亿人口大国的教育规模差距很大。也可以看出,高校建设与区域推广“国际理解教育”基本同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高校建设需要走在区域推广的前沿,至少高校应成为区域推广的试点和制高点。
(3)在薄弱学校转型的基础上,努力推进理解教育的战略研究
熊川武创办并主持的“理解教育实验”于2000年起源于上海平乐中学。随后,江苏、浙江、福建、辽宁、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许多初中和职业中学相继加入。理解教育实验行动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实践改变了后进生和薄弱学校的形象。但遗憾的是,结果的推广只关注薄弱学校的转型和后进生的转型,并没有从更多的层面应用、拓展、丰富和测试“理解教育”理论。
这部分研究表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许多路径,可以探索许多研究空间,呈现更多的实践需求和发展可能性,是相关研究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