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门后来学会了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王守仁去世后,他的弟子被分为七个学派,被称为王门七个学派。王根所代表的泰州学派是王门后学校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李治的老师是王根的儿子。可以说,李治是宗承王守仁。黄宗羲师从王守仁弟子刘宗周,也是宗承王守仁。可以说,王门后的教育理念在很多方面都是由王守仁引导的,随着学派的分化和演变,他在王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1)提倡儿童的天性,提倡个性解放。王守仁和王根在学习问题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提倡“快乐学习”。王守仁将“快乐”提升到本体的高度,认为“快乐是心灵的本体,虽然不同于七种情感的快乐,但快乐不仅仅是七种情感的快乐”。针对宋明以来束缚儿童身心的错误教育方法,他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认为要达到教育效果,就应该提倡快乐学习。
王艮吸收了王守仁的观点。他说,“快乐是心的本体”、“快乐是心的本体”和“本体不快乐”。学习是发展人心本体的自然快乐。因此,他经常要求学习者有意识地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他还为此作了一首《乐学歌》,认为学与乐是密切相关的,相辅相成。他认为圣人之学,人民日用之学,有无限的幸福。李治的《童心说》也充分体现了“自然性”。李治认为“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心”,类似于王守仁的“良心”。那为什么人们会失去“童心”呢?他认为,人长大后,越来越被一些“外入”的“道理闻见”所困扰。这直接指向了约束人心自然发展的传统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李志的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他不承认“自然”,而是承认“自然”;反对盲目继承,提倡独立思想;反对奴性,提倡个性解放。
(2)提倡因材施教,培养孩子的个性。王守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教育孩子要“随人而去”。这一思想无疑影响了充满民主精神的李志和黄宗羲。
李志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世界上的事情是非常不同的。因此,培养人才也应承认人类个性的差异。对于任何受教育的人来说,只要他们“各自优秀,各自优秀”,他们就会“无用”。如何因材施教?他主张发展人的“自然性”,反对硬性“强而齐”。他主张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特点,注重启发和诱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获得知识,反对用旧的思想和方法消磨学生独立思考的灵性。
黄宗羲也非常重视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才能,鼓励他们在不同的学术领域发展。他在宁波白云庄创办了永上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他经常称赞弟子们各有所长,认为万斯同的历史学、万斯大的经典学、万斯选的理学、郑梁的文章都很有造诣。他高度评价万斯大“我哥的经典,茧丝牛毛,用心,不仅今天没有尘埃,也就是先儒,怎么容易得到呢?”鼓励他向经典学习发展。黄宗羲对郑梁等弟子也是如此。因此,学生们各取所长,各显所长,而不是死板一律。正是因为黄宗羲因材施教,他才在培养学生才能的基础上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
(3)提倡简单直接、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虽然王艮和王守仁都提倡“乐学”,但他们在如何实现乐学的问题上却有所不同。王守仁认为,学生不愿意学习,因为学校教师的教育手段简单粗糙,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僵化,教师经常使用体罚,导致师生关系严重对立,学生很难真正提高学业水平。因此,必须根据孩子“乐嬉游、怕拘检”的特点,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王艮认为,人们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因为人们的心有时被自私的欲望所束缚。他说:“日常生活中毫无意识地进入功利而不知道,盖功利已经沉溺于人们的心中很久了。一定要看到自己的真乐。要看到自己的真乐,就要超越功利欲望,摆脱私欲,其方法就是学习。通过学习,“一觉消除,人心依旧幸福”。可见,王艮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要做到“学是乐”“乐是学”,关键是教学不要“累人”。因此,在教学中,他采用了简单直接、启发诱导、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在讲座中,王艮不仅简化了儒家思想的内容,而且善于激励和诱导生活的现实。他用每个人都知道的日常行动,用简单的方式澄清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是道”的真相,使学者能够理解。
(4)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李志、黄宗羲继承王守仁的“自我学习”方法,主张学习要独立思考,敢于创新。
李志认为,孔子、老子等真正的思想家善于思考的精神并没有被更多的后来者所继承。他们代代崇拜孔子作为他们思想的偶像和源泉。他们绝不允许在权威面前说“不”这个词。这不仅是后人的悲哀,也是圣贤的悲哀。世界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思想也需要创新和发展。李志强调,要想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就必须有怀疑精神,学会独立思考。
当时,黄宗羲讨厌抱着旧观念、旧理论的迂腐学风,倡导“学贵自得”,努力发挥思想个性的自由。他指出:“先生学宗自然,但要归功于自得。自得之高,与鸢鱼同样活泼。他还抓住了自然的枢机,这可以说是独立的,非凡的。”黄宗羲认为,只有“自得”才是“真得”,才能“独开门户,非凡”。世界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应该“不把过去的精神当作自己的精神,也不把过去的精神当作自己的精神”。这就要求学者不要古老和原创。黄宗羲经常表扬坚持学习自得其乐、独开门户的学者,批评那些还在画葫芦的腐儒。
总的来说,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倡导和谐、自然、平等,敢于怀疑和批评旧教育,充分发掘主体精神。它冲击了明中叶以来僵化的程朱教育理论体系,启发了后来的王艮、后世的李志、黄宗羲等人,促使他们在教育理论、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经过不断的变革、创新甚至否定,王雪自然教育思想逐渐演变为民主教育思想,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优秀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