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拓展:创造力经济对高等教育改革期望的基础
预计高等教育将成为创造性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教育改革或教育创新,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和价值实现。在思考这一变化时,高等教育职能的扩大应首当其冲。
高等教育职能是指高等教育的职责和功能。从宏观角度看,高等教育希望成为经济社会中心,其职能扩张的总体方向是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成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造的主体。从生产力经济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应以知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其重要职能。在知识生产力体系中,创造力具有明显的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和巨大的创造力经济能量。在高等教育内部,需要在人才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展或功能升华。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功能。高等教育正处于高等教育普及阶段,面临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情况使高校陷入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困境,培养“就业者”几乎成为高校招生培训的最佳选择。存在是合理的。然而,“就业”问题的存在不应动摇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时代理念和决心。随着创造力经济的发展,预计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具有远见,积极引导社会转型,大力创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家”,实现“就业”和“创业”的双赢局面。换句话说,创造力经济期望高等教育具有创造新职业或新职位的新功能,充分发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能量。
历史经验值得注意。研究美国科技经济发展的专家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培养了自17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具革命性的一代――创新创业一代。它们彻底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它将比任何其他驱动力更好地决定美国和整个世界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并将继续成为新世纪科技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5]。由于美国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系统的课程改革和生动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坚定地处于经济社会的中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我国高等教育也应拓展人才培养功能的视野。一般来说,大学可以培养市场需求的合格员工,鼓励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上做出贡献;对于高水平大学,要努力培养和创造“最革命性”的创新创业一代,使他们进入经济和社会后逐渐成为创新经济的潮流引领者或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导者。为此,高校必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将教育变革的期望投射到真正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科学研究注重发现新的科学事实,构建新的科学理论,对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校科研更注重为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创新的“种子”,因此更容易走向经济社会中心。相对而言,我国高校的科研相对“学习”,注重科研成果的获取和对自我发展的作用,忽视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和知识创业价值,徘徊在经济社会的边缘。创造力经济对高等教育科研职能变化的期望是要求高校突破纯学术研究的约束和个人功利主义追求,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长期发展需要,选择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项目或项目,尽快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实现研究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变。高校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显然有利于创造力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满足创造力经济发展需要的科研活动更具活力和价值。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一项拓展性功能,对大学走向社会具有更现实的价值。然而,传统的高等教育评价模式导致大学重视教学和科研,轻视社会服务。在思想上,一般认为这种功能只是高等教育的附庸,不需要加大力度。大学开展社会服务,一般停留在社会培训、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方面。这些传统的社会服务形式对大学来说是完全必要的,但积极适应创造力经济和服务远远不够。鉴于社会经济的动态多变性和新兴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有必要扩大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知本”创业是最有力、最有影响力的举措之一。学科公司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型企业,其基本框架是:以人为本、立足学科、要素组合、产权明确、知识运作。一般来说,学科公司体系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强调“知识制造”,即学科公司依靠学科,与学科密切相关,学科发展为学科公司提供稳定的“知识制造”和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学科公司的发展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和项目来源,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快“知识制造”,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二是强调创新思想作为产权要素的参与分配,即为学科公司提供创新思想的科技人员和学校(学科)在公司持有无形资产股份,学校持股权益全部用于支持学科,确立了科技人员在利益分配中的主导地位,赋予“知识制造”最直接的动力源和最广阔的运营空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