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渴望创新人才,注重将高科技转化为成果。因此,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创业教育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培养目标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1]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应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创业教育的紧迫性
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北京举行的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创业教育是在学生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质量,使学生大胆进入社会,实现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教育。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的专业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其本质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如何创业,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知识和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业意识。创业意识主要培养创业者为什么要创业,如何创业。它系统地介绍了创业意识的基本立足点,即为什么要创业。同时,介绍了从事创业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态度,对创业活动未来目标的信心,对创业活动和实践形成的理解、观点和观点,深入到创业的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创业。二是创业知识。创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综合知识。专业知识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形成特定的知识构成,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管理知识是从事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综合知识是各种发挥社会关系运作和融资作用的专业知识,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收、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三是创业能力。创业能力包括企业家自身的能力和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企业家自身的能力是指企业家的专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高校创业教育改变了严重就业形式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了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虽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理论发展和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但创业教育必须能够专业化和普及,其成果将逐步反映,为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稳定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