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继承儒家教育思想

继承儒家教育思想


1.教学相长


《学记》来自《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学记》:“学了之后知道不够,教了之后知道困了。知道不够,然后就可以反抗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可以自强不息了。所以,教与学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和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中“自我反对”,在“教”中“自强不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与学”是《学记》中的一大教育原则,深刻揭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


1918年,陶行知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提出将“教学法”改为“教学法”,后来在《教学一体化》一文中提出:“一是先生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习;第二,先生教的方法必须以学习的方法为基础;第三,先生必须边教边学”,“两者真的不能分开,真的应该统一”,“德国学术发达,大多依靠这种教学精神”。陶行知“教学一体化”的主张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教学一体化”的理论。在这里,我们不难窥视,从“教学法”到“教学一体化”到“教学一体化”的逐步演变,其理论根源是“教学相长”的原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一体化”继承了儒家的“教学优势”。


2.学而不厌,教人不厌


《论语》:“默默地知道,学习而不厌倦,教学而不厌倦,为什么对我来说?”“学而不厌,教人不厌”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师道精神的体现。教师要好学好教,好学好教。“学而不厌”是“教人不厌”的前提。它蕴含着教师的辛勤劳动和爱生忠诚的精神。


陶行知非常同意这一观点,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孔子说:‘学而不厌,教人不厌。这真是过去人的经历之谈。”⑤,“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学而不厌,教人不厌。“这真是一句永恒的格言,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所以学生学习,当然要“学而不厌”,是当老师,还是要继续“学而不厌”。这可以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前提。⑥“孔子说,‘学而不厌,教人不厌’,我看到这两句话有因果关系。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孜孜不倦地教人;如果你每天卖旧货,那就很无聊了。教师很难在生活中不感到疲倦。”⑦。“稳定教师生活,辅助教师进修,以收“学而不厌,教人不厌”的效果。⑧以“不厌倦学习,不厌倦教学”的观点作为“教学一体化”理论的论据,也是阐述学生精神、讨论民主作风发展的前提和人才教育学校的年度计划和政策的前提。由此可见,陶行知继承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并将其应用于新的教学实践中。


3.智、仁、勇


《论语子罕》:“知者不疑,仁者不忧,勇者不畏。”又是《宪问》:“仁者不忧,知者不疑,勇者不畏。”《中庸》第二十章:“好学近乎知,实践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里,孔子都提出,君子的培养需要有三种道德:智慧、仁爱和勇气。在这种“三达德”中,以“智”为前提,以“仁”为核心,以“勇”为表现。理想人格的“智、仁、勇”成为中国传统德育的重要基础。孟子对道德教育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学者要志于仁义,处理好“仁义”、“利”、“生”关系。要求大丈夫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


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对“智仁勇”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智仁勇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我们需要智仁勇兼修的个人,不智而仁是懦夫的仁;不智而勇是人的勇气;不仁而智是狡猾的智慧;不仁而勇是武器的勇气;不勇而智是清淡的智慧;不勇而仁是口头上的仁慈。”⑨。陶行知进一步揭示了这三种道德规范的辩证关系,智仁勇三德相互利用的观点是其德育结构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他还将育才学校的办学性质概述为“智仁勇合一教育”,并在校徽上用三个圆圈表示。此外,陶行知在文章中对师生的多次劝说反映了孟子大丈夫精神对他的影响:“应对环境要有坚强的个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尤其是在生死关头,我们必须充满“财富不能淫秽,贫穷不能移动,威武不能屈服”的精神。”⑩“平时要以‘仁者不忧,知者不疑,勇者不畏,达者不恋’的精神培养学生和我们自己。有事就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相互鼓励。陶行知的德育观是对传统德育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4.启发教育


启发式教学从儒家教育思想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有《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孔子的“不愤不启,不伤不发。举一个角不以三角反,就不再也”。;孟子的“引发自得”、“君子引而不发,跳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他们三种表达的本质是强调循循善诱,注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意识和主动性,要求学生积极学习,从而有所收获。


陶行知认为,孟子所说的“自我满足”是教育家所倡导的“自我满足”。他指出,新的教育方法应该采用自动的方法和启发的方法。“学生的精神意志和能力,逐渐发展和成长”,比孔子的“不愤怒,不感伤”更进一步,让学生“必须生气,必须感伤”12。“中国古代教育一直注重意识”,但“今天中国教育最需要和忽视的一点――“意识的灵感”,“对于意识本身来说,就是意识,只有有了意识,信仰才能产生力量”,“意识是智慧、仁慈、勇气、道德的宽广道路”13。陶行知在继承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启发教育的理解。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