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中高职学生占45%,高中毕业生中高职学生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式下,探索通过职业教育反馈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跟甚至引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迫在眉睫。
一、职业教育反馈机制内涵
最早的“职业教育制度化反馈机制”是由以欧盟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提出的,因为职业教育反馈机制可以有效地发挥职业教育在克服经济危机、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市场人才需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作用。这种反馈机制的主体包括政府、教育机构、雇主等。反馈机制需要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明确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从主体之间的沟通模式来看,职业教育反馈机制的模式可分为自由模式、统计模式、参与模式和协调模式。[2]自由模式主要根据市场信息直接反馈,统计模式主要依靠国家政策。在这两种模式下,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较弱,都属于被动反馈机制。参与模式是指主体之间形成特定的沟通合作机制,协调模式充分参与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加强合作与沟通,满足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是现代职业教育追求的有效反馈机制。
二、职业教育反馈机制主要途径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共同追求,需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协调学科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反馈方法:
(1)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
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不仅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还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详细、完整的参考。毕业生跟踪反馈的具体内容包括:
1.思想道德反馈。通过对毕业生上班后思想道德状况的跟踪反馈,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减相关专项培训。
2.专业技能反馈。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发挥,真实反映了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差距。通过反馈结果,可以及时调整专业发展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适应工作水平的反馈。对工作的适应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上,还体现在对劳动强度、人文环境、企业文化的适应上。根据反馈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相关人文素质课程,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教学。
4.用人单位的反馈。其目的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了解和反映情况,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
(2)深化校企合作
雇主是职业教育不断更新的直接驱动力。通过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利用市场需求促进职业发展。为加强用人单位的激励反馈制度,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包括: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目的是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注重学生技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避免成为压缩性本科教育。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全生命周期”培训过程,即从确定人才培训规格到人才培训质量跟踪反馈的全过程。
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人才培养过程需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来完成。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共同开发课程,不断融入企业文化,加强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加强校外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外培训基地的作用,实现校内小规模基础培训和校外大规模专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完成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基础性和通用性,有效地利用校外培训基地的规模性、真实性和专业性。
4.加强校企反馈机制: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多次强调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建立长期的校企反馈制度,可以为企业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三、结论
职业教育反馈机制在当代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职业教育反馈机制的内涵和实现途径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只有了解反馈机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形成反馈―改进―提高―反馈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