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客观上受到区域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和指导。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差,使高等教育资源各要素的经济属性明显,区域不平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是经济平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平衡配置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增长速度,而且威胁到区域经济的整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三区”划分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区,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三区”普通教育资源差异化特点
(1)高校数量变化趋势比较分析
2001年至2011年11年,全国高校总数从2001年的1225所增加到2011年的2483所,净增长103%;东部地区由2001年的548所增加到2011年的1085所,净增长9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由2001年的379所增加到2011年的799所,增长率为111%,发展速度最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2001年的298所增加到2011年的599所,增长率为1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高于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但由于西部地区原有高校数量不足,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6%。2011年,虽然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绝对数量差距在扩大,但分别为286所和486所,相对差距明显减小,分别为11.52%和19.58%。可见,东、中、西部地区高校总量配置差距明显,相对差距缩小。
(2)高等院校省均数量变化趋势比较分析
纵向发展方面,2001年全国高校省均数从39.52所增长到2011年80.09所,增长103%;东部地区从2001年的49.82发展到2011年的90.41发展,增长81%;中部地区从2001年的47.38发展到2011年的99.87,增长111%;从2001年的24.83所西部地区发展到2011年的54.45所,增长119%。东部增长最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中西部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近年来发展迅速。与横向发展相比,2001年我国高校省均39.52所,东中部分别为49.82所和47.38所,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26%和20%,西部地区24.83所,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到2011年,我国高校省均数量为80.09所,东部和中部分别为90.41所和99.87所,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25%,东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例比2001年下降13%,中部地区比2001年增长5%,西部地区54.45所,西部地区高校省均数量发展滞后于全国,东西部、中西部地区差距较大。
(3)高等院校专职教师数量变化趋势比较分析
11年来,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从2001年的531910人增加到2011年的1392676人。从增长速度来看,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58%、15.84%、17.92%和16.33%,东部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发展速度快,西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11年来,全国各高校专职教师平均数量从2001年的434人增加到2011年的561人,11年增长26%,特别是2004年至2007年的4年增长速度较快,2007年达到最高水平,随后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扩招对高校教师规模的影响非常明显。从平均数量来看,东部一直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中部接近国家平均水平,西部低于国家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2001年东西部各大学教师差距56人,2011年47人,差距减少;东部大学原教师雄厚,优势明显,规模效应仍是东部最大,西部最小,东西部大学人力资源差距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