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培养。《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学前教师建设”、“加快建设高尚道德、热爱儿童、优秀专业、结构合理的学前教师队伍”、“完善学前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建设的意见》进一步重申“有效加强幼儿园教师培训,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这表明,加强学前教育教师建设已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号召,许多地方高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学前教育教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学前专业专职教师
缺乏学前专业教师,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由于国家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偏好,一些没有教师培训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以追求效益;一些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教师正在培养和培训学前教育。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理论课和技能课都缺乏专业教师。研究发现,一些学校的技能和技能教师主要由外部艺术教师担任,理论课程主要由原来从事教育或心理学的公共教师担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明显不够,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专业水平相对较低。一些地方高校的学前专业课程由大型教育教师授课,有些甚至由与教育完全无关的教师授课。据调查,某地方高校教师第一学历专业学前教育教师比例较低,仅为30.1%;学前教育教师比例较低,仅占15.1%。一些偏远地区的大学甚至没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例如,一所大学招收了1000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只有10名教师担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其中只有1名教师真正从学前专业毕业。
2.学前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设定不切实际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不同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说,学前教育的学科积累是不同的,所以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不同的。虽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和专科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但培养目标没有层次差异。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而幼儿园需要的其他岗位,如护士、早教教师等,培养目标不涉及。地方高校本科生素质较高,毕业后工作与专科生一致,甚至与不需要参加高考的中等职业院校学前专业毕业生一致。可想而知,心理差距很大。此外,地方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一些地方高校则不断要求本科生做科研,期望培养学术型人才。最后,本科生的教学技能无法与专科生相比,科研能力无法与研究生相比。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地方高校学前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可度很低,入学后换专业的学生比例较高。
3.学前专业课设置不合理
学前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是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许多地方新的学前教育大学为非专业人士开设学前教育,其课程也是基于对学前教育的传统理解,认为学前教师只需要弹、唱、跳、画。即使是长期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机构,如一些师范学校,也存在着课程陈旧、理论脱离现实的问题。据调查,当地高校的学前教育课程主要是艺术课程。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本科生,他们基本上都是从进入学校开始学习艺术课程的。这种学习应该持续到学生毕业。因为很多学生在艺术上没有基础,这样的学习只能事半功倍,也让学生对学前教育有了狭隘的认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能力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探索了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专业能力的内涵、培养方法和培养方法,对提高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职后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是社会要求幼儿教师具备的能力的基本部分。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
课程和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质量。忽视学前游戏课程设置,学前专业无异于小学专业。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因此在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中,游戏课程的设置占很大比例。据调查,在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课程中,游戏课程的开设基本被忽视。即使有些高校开设游戏课程,也只占学时和学分的一小部分,重视程度不够。地方高校学前教师教育课程难以承担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重任。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本身就有非常专业的知识。在大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容易走上“小学化”的教学模式。非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下的教师学习“小学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未来的一线工作中,学前教育毕业生将形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恶性循环,不能从源头上杜绝幼儿园“小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