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地高校学前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实现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改革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提高学前教师培训质量,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地方高校要增加学前教育教师数量,提高教师素质
由于地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如果不能保证教师数量的同步增加,必然导致师生比例越来越小,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因此,教师的数量应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以相同的比例和速度增加。引进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生是改善教师结构的重要措施。在近年来的高校教师招聘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地方高校正在招聘大量的学前教育教师,但基本上需要学前博士生。目前,我国学前博士生数量相对较少,导致许多地方几年无法招聘学前教师,一些大学选择其他专业的博士生,许多学前专业的硕士生由于学术限制,根本没有资格申请。因此,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学历,招收学前教育硕士为教师,在职后培训中提高教师学历。此外,要加快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明确学前教师教育的专业性,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保证学前教师教育质量。地方高校在开设学前专业课程时,应大力开发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加强学前课程的监督评价,规范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有效提高学前教师培训质量。
2.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切实可行,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础
地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负有为社会输送优秀幼儿教师的历史责任。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培养目标较为普遍,缺乏层次分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没有明确区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比如某地方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仅从培养目标来看,三年制专科生和四年制本科生没有区别。我国需要制定和引入明确、清晰、多层次、可操作的学前教育目标标准体系,充分发挥这些标准的作用,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教师认证和课程认证,规范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确保学前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地方高校应当分级制定学前教师教育培训目标,可以细化培训目标,根据幼儿园不同岗位的需要设定培训目标,如根据幼儿园教师、护士、学前教育管理者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课程。因此,地方高校可以结合地方发展,培养具体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实现有针对性的目标。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培养成保育教师,除了学习相应的学前专业技能外,他们还应该接受更多的学前医学课程、营养师课程和早期教育课程,学生毕业后也可以扩大就业范围。
3.合理设置学前教育课程,重视专业技能学习
课程作为高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培养规范的要求,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层面落实先进的课程理念,将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学生成长有机结合,科学设置学前教育课程。对于学前教育教师来说,掌握学前教育的专业能力应该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学前教育专业能力是指具有幼儿园教师专业特点的基本能力,包括教育教学技能、保育技能、艺术技能等。学前教师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学习,密切联系教育理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