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发布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文件,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2]然而,职业规划教育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的引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特别是在教育目标定位、课程开发和教师设备方面。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缺失
自我国高校就业制度改革以来,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近80%的高校尚未开设此类课程。虽然一些大学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它们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内容单调,缺乏深度。他们大多分析就业形势和求职因素,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一般来说,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只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等浅层次内容,在个性化职业指导过程中无法提供深入透彻的服务。这导致许多大学生对职业规划前景不乐观,认为计划跟不上变化。一份问卷显示,中国大学生长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62%的大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没有规划,35%的大学生认为即使规划对他们未来的就业也没有明显的影响。
(2)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职业规划是一门新兴学科,与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它对教师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在我国高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教师基本上不是专业职业规划教师。根据教育部的要求,1∶500名专业就业指导员,目前仍有许多大学无法达到这一标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建立职业规划的关键时期,高校缺乏专业、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教师,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设计,而且制约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有明显的影响。[4]
(3)职业规划教育缺乏实用性
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强调实践性的教育活动。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与实践关系不密切,求职因素与职业发展因素没有联系,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不能体现创新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在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往往把它放在第一节课上,以大课的形式呈现,根本无法体现职业规划教育的个性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一种按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不能给学生个性化的指导,也不能支持第二节课的实践环节,不能让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基本情况形成科学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如果学生没有最基本的学习动机,他们就谈不上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