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是一门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强调创业的知识基础、理论基础和能力建设。整个教育过程让学生深入掌握:1。是什么?――准确定义概念,阐明基础知识;2.为什么?――适当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只要原因;3.怎么做?――重点掌握基本流程和方法。创业教育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创业教学生态系统”上。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创业教育不仅包括课程和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指导团队,让学生在校内外孵化企业,为学生走向社会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创业教育作为国际教育理论和教育发展趋势,其目标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国家战略经济结构调整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促进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塑造潜在企业家,服务就业创业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发展和研究在研究创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培养自我工作的教育活动,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创业活动,最终推动就业,扩大就业范围,缓解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压力。在我看来,创业能力是指将自己或他人的成就或创造力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并具有管理企业的能力。创业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应以创业环境为基础,以学生自身的创业意愿为前提,以创新能力为保障,以创业教育为核心。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抽样评价及问题分析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必修课,普及创新创业知识,更好地帮助学生未来就业。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看法,对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在创业认知、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400份,收回386份,有效问卷381份,效率98.7%。以下是抽样调查的统计和现状的分析。
(1)学生的“创业认知”
创业认知是创业的前提,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把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选择。据统计,3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不现实”,16.3%的学生认为创业只有在没有好工作的时候才会选择,44.7%的学生认为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可行的,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不必要的。在回访中,学生误解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虽然老师介绍了课程,特别强调了课程的目的,但学生们仍然认为这门课程只服务于创业,而忽视了课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适者生存的社会规律不会改变。如果你想生存,你必须与时俱进,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知识储备。学生的想法需要我们去纠正。只有以平静接受的正常心,才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知识的潜力。
(2)学生的“创业意愿”
对于“大学期间或毕业后选择创业”的问题,25.2%的学生认为“会”,39%的学生认为“先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考虑”,35.8%的学生认为“永远不要创业”。据统计,近40%的学生不愿意创业。学生实习期间走访企业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跳槽是因为工作太累、太脏、时间太长、条件太差。然而,在薪酬方面,学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只要他们足够花钱。这些问题直接反映出学生害怕吃苦,缺乏耐力。这也直接回应了为什么40%的学生不愿意创业――怕吃苦。
(3)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由于课程的普及,92%的学生选择“一些”,8%的学生选择“很多”来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方面,只有35%的学生选择“更加关注”。在课程中,由于创业能力测试,68%的学生缺乏“沟通能力”,78%的学生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知识,90%的学生缺乏融资和经验管理的经验和知识。这也说明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限制了自己的创业动机。在校期间,专注于学习专业知识。虽然学校加入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体系,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必须加快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4)学生自身的“创业状况”
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在校学生。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在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创业街,租金和水电费只是象征性的。学生的处境如何?53%的学生认为“缺乏启动资金”;38%的学生认为“怕创业失败”――自信心不足,心理素质不够强;42%的学生认为“没有人脉”――找不到合适的货源,导致商品成本过高;18%的学生认为“家人不会支持”――学生本质上是一个消费群体,没有家庭支持,创业只能是一个梦想。在学校创业时,学校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消费者”本身的身份限制了学生创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