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方面的空间拓展
(1)高等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对大学音乐教育的概念有一定的偏差,认为音乐教育是精英教育,认为只有音乐天赋才能学习音乐,我们的精英音乐教育拒绝大多数人在音乐门外,大大削弱了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事实上,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它不仅需要精英文化的滋养,也需要大众文化的滋养。也就是说,我们的音乐教育既需要精英文化,也需要大众文化。如果大学音乐教育只为少数人服务,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音乐教育功能的丧失,我们的音乐教育的目的将无法实现。
由于我们的学生受到应试教育和当前快餐和消费文化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对经典音乐和民族音乐非常陌生和漠视,有的甚至失去了民族情感。调查显示,我们的学生对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提炼出来的艺术作品了解不多,对我们民族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了解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认为音乐教育是精英教育,是少数有音乐天赋的人才能从事的艺术,这是非常错误的。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使音乐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公共教育,使大多数人能够接受音乐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当然,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要转变教育观念,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处理好音乐教育普及与完善的关系,建立和谐的音乐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2)审美实践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土壤
音乐一直被各民族视为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民族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用文化定位音乐教育比我们过去对美育有更高的认识。因此,在大学校园文化中拓展民族音乐教育领域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在民族声乐的浩瀚海洋中领略着祖先传承下来的璀璨艺术瑰宝,从民族声乐表演的“声、情、字、味、表、养、象”七个要素中,了解“唱”与“唱”的文化区别,了解“篮格在曲,色彩在唱”的特点,从而在这种审美实践中享受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美,激活受教育者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
近年来,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许多音乐教育先进的国家,如匈牙利和德国,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音乐,以自己的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起点。这些欧洲和美国国家已经将民族文化教育渗透到他们的音乐教育中。在中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当然也强调民族音乐的教育,但在大学阶段,音乐教育的定位缺乏相对明确的标准。与中小学相比,大学音乐教育是在教育工作者思想初步成熟、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可塑性强的背景下实施的。
诚然,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其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的切入点应该是音乐本身。首先,音乐是最生动、最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一。当年轻学生听安静而遥远的“河流滴水”时、高亢跌宕起伏的《赶牺牲灵》、婀娜多姿的茉莉花,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民歌,西北的花朵,江南的采茶风格,这迷人的音乐很快就让这些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找到了难以形容的共鸣。
总之,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家强大的根本保障。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有民族精神。高校音乐教育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民族精神。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高校音乐教育的定位,建立和谐的高校音乐教育体系。让我们的音乐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中,将审美实践与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