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时,同事们常常感到困惑:应该教学生什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符合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什么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将来能够在幼儿园工作?笔者认为这其实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试图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解决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
传统观点是将语文教学视为语言教学,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即将语文素质中的智能素质放在语文教学中最显眼的位置。要实施语文素质教育,也要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入手。
然而,构建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不是学习语言知识,而是注重语言实践,即在听、说、读、写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正确的“运用”方式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学习和积累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洪振涛、陈伯安“构建新的语言教学体系”)突出了学生的主要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对语文能力的重新认识是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育的关键
为了大大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语文学科的任务非常艰巨。目前语文学科的内容主要是阅读和写作、《普通话》、教师口语《教师口语》、“儿童文学”、“幼儿园语言指导”等学科形式存在于学前教育课堂上。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仔细研究这些所谓的不同学科,作为“汉语”的原始面貌非常清楚,虽然它们可能有自己的重点,但传统汉语的基本听、说、读、写能力仍成为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说,学前教育语文学科的教学、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可避免的,既陈词滥调,又常说新话。
听话和阅读――主体感受和积累语言,由外而内的“吸收”过程。
要学好汉语,我们必须尊重语言本身的特点,尊重他固有的教学规律。正常人从出生起就接受和传递各种语言信息,通过听、说、说来学习语言表达。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交流范围越来越广,听话能力的强弱往往与人的发展形成正相关。一个人不善于听,思维中的语言信息比别人少,很难说好读好写。
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显示了它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关于写作基于阅读的观点,叶圣陶先生说:“如果你善于阅读,你将深受阅读文章的影响。没有必要故意模仿,思想和技能逐渐提高,我称阅读为写作的基础,这就是意义。”张志公先生还说:“多写作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写作必须以阅读为基础,没有正确、充分的阅读基础,仅仅写作是不够的。”
本文所说的阅读是阅读,前者是指课堂,后者是指课外。课堂阅读的目的是熟悉文本。我们知道,大多数教科书都是历代著名的杰作,具有代表性。学生应该阅读这些文章,从这些著名的杰作中学习新的想法,从学习模仿到华为创造、创新,学习有用,应该反复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文本。在课堂上,为了完成任务,我们的老师不断赶上课堂,盲目地灌溉,阅读训练减少,学生说话的机会消失了。语文教师越好,越注重课堂阅读,包括教师示范阅读。
课外阅读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广泛的阅读。汉语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从课文的内容来看包罗万象。从风格上看,常见的有叙事、议论说明、散文、诗歌、小说等。只有博览群书,写作才能有神,这是有道理的。一般来说,写作材料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在生活中经历、听到和目睹事物;第二,间接来自书本。这里的课外阅读与第二点有关。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少数语文水平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历。异口同声地说,他们受益于课外阅读。”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课时安排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课外阅读不能形成气候,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大大提高,难度更大。
阅读的用途是培养语感。语感不仅是对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受,也是对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准确而敏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也是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语言活动过程。
听、读等语言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语感训练。当我们学习汉语时,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语言,最后追求它的“意义”。如果我们不理解语言,我们就不能理解它的含义。阅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充分发挥语文潜能,促进阅读和写作,真正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