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需要适应期的表现
(1)失去目标的失落感
中国教育主要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这也导致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一直以考试为目标,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以考上大学为目标。进入大学后,学生突然没有考试的目标和压力。这种失去目标带来的失落感,让很多新生感到不知所措,不愿意学习,无所事事,不想进取。同时,高中三年的高强度学习压力突然消失,也会让学生产生以前玩得太少、学得太多的负面情绪。现在,他们应该弥补没有时间玩的负面情绪,比如迟到、旷课、不交作业、不及格等等。
(2)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会在心里画出一幅大学生活的蓝图,这往往把大学生活描绘得过于完美、浪漫、理想化,对大学生活的期望过高。然而,进入大学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鲜感的流失,我们发现大学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特别是专业学习不同于以往的中学学习模式。有些学生会重新评估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发现自己的专业与填报志愿时的期望不同,导致不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的这种差距感,将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因此需要学校教育的重视。
(3)不适应学习方法的危机感
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学习由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通过反复做作业和测试得到加强。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动性范围有限,选择范围小。由于大学学习的专业方向不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需要大大提高。因此,这种学习模式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有很高的要求。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心理准备,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不正确,导致学习成绩差甚至失败,从而产生危机感,导致焦虑或悲观。
(4)学校管理模式不适应的茫然感
中学教育是一个班几十个人固定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个班主任管理。大学阶段没有固定的教室,辅导员通常要面对几百个学生,不可能像高中班主任那样一丝不苟,信息传递更加灵活多样。同时,对学生自主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如果不主动了解很多信息是很难获得的。对于这种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全新管理模式,有些学生会因为缺乏主动性而不适应,经常会错过很多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他们会对大学生活感到茫然,不了解各种活动,从而脱离学生的生活范围。
(5)人际交往不适应的孤独感
进入大学前,由于生活相对简单,长期生活在受父母保护的环境中,导致大学生社会经验浅,缺乏社会经验,缺乏独立的经济基础,使大学生渴望独立,有一些依赖父母和教师,缺乏独立处理社会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大学后,我脱离了旧的朋友圈和生活圈,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不同的个体、生活中的困难,很难找到谈话的对象,心中的孤独、亲情和怀旧自发产生,甚至担心他们无法解决某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