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市场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高等教育市场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人才培养工厂化


工厂是大规模生产同一产品的地方,采用标准化原材料,依靠标准化控制。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有不同的抱负、思想和智力。他们必须因材施教,学生不能像工厂对待原材料那样“统一处理、统一处理”。要像加工玉一样,根据玉的质地、颜色和尺寸加工成各种工艺品,充分展现成品的独特价值。如果不顾材料差异加工成统一规格的产品,就没有特色和价值。目前的情况是,高校工厂化人才培养的做法非常普遍。高考申请志愿时,考生和家长对专业内涵及其课程体系不是很清楚,也不知道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自己,毕业时很难用所掌握的就业信息预测就业情况。因此,高校还应对新生进行细分班,及时微调以专业为基础的教育方法,教师要结合实际,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二)社会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一方面,社会在许多领域缺乏人才,另一方面,每年约有30%或40%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人才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充分暴露了教育市场化的弊端。在当今国家还不够富强的时代,要从产业布局和发展的角度对人才培养进行适度规划,循序渐进、有计划地分层次培养人才。对于高考成绩优异、有兴趣从事各类研究、今后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有计划地培养为创造性人才;对于高考成绩优异或成绩优异但不愿从事第一类工作的学生,要有计划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高考成绩差但渴望深造的学生,可以定位在高职或专科教育层面,有计划地培养为高级操作型人才。这使得人才队伍形成“金字塔”结构,这是最稳定、最合理的。目前,人才队伍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结构,迫切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单靠市场格局很难解决。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目前,国家整体教育资源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有的地区高等教育发达,有的地区落后,表现出地域分布不均;国家对“211”、“985”高校与地方普通高校的投入差别很大,地方高校中,财政投入也分等级。这些都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政策在精英教育时代是可以接受的。在公共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应该面向受教育的公众,而不是少数精英。否则,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在保量的同时难以保质。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市场”和“计划”的运作模式,其两个最显著的特点是:(1)根据教育者的市场需求确定招生规模,而不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确定招生规模;(2)不是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让高校依靠自己的“内部技能”和市场适应能力在竞争中发展,而是采取“培养”、“保护”、“放松”的非市场化方式。“计划”部分不合理,“市场”部分不规范。严格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市场化。


(四)增加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目前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渴望孩子成功。为了孩子上大学,不惜一切代价,有多少家长把半辈子积蓄(或者东挪西凑的钱)全部押在上面,贷款人也不少。然而,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并不高,所以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并不容易。很多学生毕业后“失业”。使教育投资“浪费”,其他人因此负债累累,贫穷或沮丧。这个问题要靠政府建立人才培养计划,增加财政投入来解决。


(5)人力资源浪费严重,供需矛盾突出


国家每年的教育投资约占GDP总值的3%。教育费用巨大,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所不用。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造成财力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一方面,人才短缺的行业需求大于供给;另一方面,供过于求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低需求、高配置构成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浪费。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完善、综合国力薄弱的情况下,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养老、医疗、住房等诸多问题。当需要大量资金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教育投资的规划性和有效性。人才培养的适度规划是必要的。人民还不够富裕,不能“消费”教育,国家也不应该对人才“饥不择食”。否则,人均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仍将制约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如果不在“刀刃上使用有限的“钢”,含钢量低的刀还是铁片。“胖”的高等教育应该“瘦身”。否则,会举步维持困难。


(六)人才含金量下降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西南联合大学被称为“人才摇篮和民主堡垒”,在短短8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神话。在3 800名毕业生中有两位诺贝尔奖得主、7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作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它建立的纪念碑至今无法超越,也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从办学硬件资源来看,我不知道比当时好多少倍;从学生的关注来看,现在的关怀和期待远远好于当时。看来“关爱”和物质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精神追求。当时,师生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求知精神,形成了“民主自由”、“严谨求实”和“活泼创新”的联合大学精神影响了那一代人和其他几代人。如今,高等教育似乎更受关注,但这种关注更多地沉浸在“自我”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有一个好的未来,这似乎与国家的命运无关。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含金量”普遍下降,这是教育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也有其内在的精神原因。


(7)教育理念媚俗


市场化是买方市场,如果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行事,大学就像一家酒店。老师是厨师和服务员,学生是顾客。顾客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厨师的饭菜怎么做完全由顾客说了算。这有利于酒店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厨师、服务员的业务水平。酒店要想经营和发展,就必须了解顾客的心理,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然而,顾客很难调整,对酒店和厨师的评价也不一致。因为顾客是上帝,他们总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想象一下,如果教育如此市场化,学校该怎么办?老师该怎么上课?什么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满意?需要注意的是,酒店顾客在饮食上也有很多盲点和误解,也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在没有办法的前提下,一些学校和老师只能从众迎合。毕竟,学生还不够成熟,尤其是普通大学的学生(不像精英教育时代的学生),对社会了解甚少,对人才培养问题了解不透彻,自我事物更多,也不乏厌学者、愤怒的年轻人、玩世界,如果盲目媚俗,学校就不会上学。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学校如何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永恒课题,也是师生、师生、学生矛盾频发的地方。在这方面,学校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但也要有自己的意见。要引导和教育学生,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学校和老师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了解学生的想法。他们走自己的路,会误导孩子。


教育就是培养有思想、有理想、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就像军马场一样,要把小马驹训练成充满智慧、力量和速度的千里马,每天行走1000次,晚上行走800次;穿枪林,弹雨越多,不怕失败;善于知识,避开坑。虽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会被培养成这样一匹千里马,但他们必须有条件和能力来创造他们。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市场化,只能继续前进,然后回到计划教育的轨道上,必然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在市场化的高等教育形势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各类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思考,实践如何防治上述弊端。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