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涌入城市,成功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然而,随着农民工的转移,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突出(员工旋转,2013年)[1]。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存在问题
本研究对北京市朝阳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总结了北京市朝阳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公立学校硬软条件差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快速增长的需要。部分农民工子女子女学校和民办学校具有办学硬件条件差、教师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保证、学科配套资源不完善等特点。在管理、消防、防疫、饮食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安全隐患突出。
1.2 缺乏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二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农民工家庭存在严重的教育缺失问题。农民工离开家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赚取相对较少的收入。他们生活在物价水平较高的北京,很多人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他们同时抚养很多孩子,通常住在拥挤简陋的租房里。为了谋生,他们忙于赚钱,很少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孩子身上。而且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教育方式相对极端粗暴。
1.3 调查发现,地方政府、学校和地方人都不愿意接受农民工子女。作为地方政府,农民工子女的涌入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作为一所学校,面对大量素质参差不齐的随迁子女,也让人头疼,因为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在教育水平、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沟通方式、心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不仅打乱了教师以往的正常教学和学校的正常管理,也迫使一些当地成绩好的学生转学,避免受随迁子女的影响。作为流入地,当地人认为农民工子女的涌入抢占了当地儿童的一些资源,也给当地儿童带来了一些不良习惯。因此,他们不愿意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
1.4 农民工子女学习条件差,难以和谐融入流入地。一些农民工子女在家乡接受的学前教育与北京的小学教育联系不好,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此外,他们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自卑、自闭症等心理因素使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差,会被老师和学生排斥。与城市儿童相比,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感到不平等,羡慕城市儿童的生活,但无法改变现状,形成心理障碍,感受到流入地的歧视和排斥,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无法和谐融入流入地。
2. 对策研究
2.1 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管理,有效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之间的财政供给分配机制。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拨款打破了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根据学校实际人数计算和拨款。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心理特点的培训,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吸引和留住教师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积极稳步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统筹规划管理,合理处置布局,更大程度满足农民工子女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完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金管理制度;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民工子女分配或收费。
2.2 增加社会支持,“在同一片蓝天下,农民工子女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入地政府应率先改变固有观念,认识到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合理调整公立学校资源,充分挖掘公立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的潜力,为农民工子女腾出更多空缺。建立覆盖全体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优先发展医疗和工伤保险,各级政府增加相关财政支出,减轻农民工个人负担,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为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提供物质保障。针对农民工的收支情况,农民工工资偏低的情况需要改善。各地要认真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岗位劳动定额参考标准。建立社会救助机制,承担相关救助责任。建立专门的农民工义务教育扶贫机制和农民工子女“绿色通道”、通过媒体、广告、工艺宣传,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这不仅是社会高度发展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3 监督政策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监督,有助于防止实施过程中的腐败和逃避,确保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社会监督包括公民监督、舆论监督和媒体监督。公共事务、程序、服务承诺、行政审批和依据、社会监督投诉箱和社会监督投诉电话;访问重点服务对象和重点建设项目;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和投诉。行政监督应当完善问责机制,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坚决调查违反责任。监督可以确保有关部门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实现言行一致,最终解决农民工关心的问题。
3. 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面对未来,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