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研究现状和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创新教育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日益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无论是教育、科研还是日常生活,创新不仅是一个口号,而且逐渐付诸实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强调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创新教育的浪潮达到顶峰。创新教育受到人们的高度期待。通过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树立学生的创新人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创新贡献,促进社会和谐大步发展。
创新观念的普及和人们对创新的渴望也催生了学术界对创新研究的热情。自1979年以来,已发表了235274篇涉及创新的文章。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何培养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创新能力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2000年到2004年,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杂志》等10篇重要教育理论杂志共发表了175篇以创新教育为主题词的论文,约占论文总数的1.7%。在曲宝奎、郑金洲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年卷、2001年卷)中,近两年来,创新能力培养相关专题所列参考文献1400余篇。虽然全社会对创新教育倾注了如此多的热情,但我国创新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注重创新思维教育、仅仅依靠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扼杀学生创新能力等。
(2)创新教育中的问题
首先,中国创新教育的问题是注重创新思维教育。创新思维的教育在中国早已有了传统。正如上面提到的,创新思维是片面提高的,发明了许多创新思维的培养技能和方法,创新思维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机构也非常受欢迎。人们认为,培养创新思维相当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人们试图通过相对固定的方法或程序向学生传授创新思维的技能和手段,以促进学生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这种误解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复杂性,没有意识到创新能力是由知识、技能、思维和个性组成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能力,因此效果不佳。
其次,人们单方面依靠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教育。许多人认为,只要修改教学大纲,增加创新教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辅以培养教师能力,提高教师素质,规范教育管理,就可以解决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然而,虽然教学是学校活动的中心,教学应该对创新教育负责,但知识、技能和思维可以在课堂上传授,但创新人格的塑造和创新实践的发展远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和教师来完成。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扼杀学生创新能力达到顶峰,增加了大学学生创新能力再生教育的诸多困难。创新需要知识储备,虽然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但长期以来,中小学考试教育,课程结构本身不合理,只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课程,缺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不能教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甚至学校只设置考试相关科目。我国基础教育教材从不允许引进有争议的内容。教育教学以考试为中心,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通过灌输,学生被迫在超负荷状态下背诵知识规定,缺乏讨论和交流。而且,死记硬背的知识规定无法反映相关学科的发展,导致学生知识陈旧,逻辑能力下降,失去怀疑和批判意识,扼杀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缺乏知识储备,从而扼杀创新能力。
(3)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尚未完成培养创新思维、树立创新人格的任务,学生进入大学后,必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新开始唤回创新意识,再生创新能力。将10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压缩到3到4年,无疑增加了大学教育的负担,使大学在扩招扩建的背景下不堪重负。
目前,大学教师不仅要在日常教学中传道授业,还要追求科学、创新,提高自我修养和学术水平,还要承担各种类型的科研任务。最后,他们要承担很多行政事务和复杂的学生事务,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健全创新人才的重任放在肩上,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是近年来大学生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学生工作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学生工作者的使命是与教育体系一起承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学生工作者的问题就在这里,即如何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同时采取有效的手段,通过学生的事务和服务,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的创新能力。
(四)文科院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难度
与科学和工程系相比,文科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促进创新实践方面存在着固有的不足和困难。首先,由于学科背景,文科课程“技术”教育相对较弱,学生技术创新难度较大;其次,文科系很少或没有创新团队,创新目标不明确,创新吸引力相对不足;第三,由于资金不足,文科系难以拥有完整的学生专用实验室,没有创新实践所必需的制度、物质和人员保障;最后,由于各种条件,文科学生的创新热情容易激发,但难以维持。如何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有效提高创新能力,最终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