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环境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国家发展的新要求
环境教育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直接提到“生态”或“环境”四十五个地方。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27个地方相比,“生态”的差距只有5年、对“环境”的极大关注表明,它是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现实的深刻反思,是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情感、价值和态度,是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怀、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面对资源约束收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是五位一体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精神,体现了建设美丽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2.环境法律制度的保障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区党委、政府下发了《关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明确了生态广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010年,自治区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和《共同促进广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作协议》。2011年,区政府批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倡导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保护和修复广西生态环境。以上提高了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增强了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为环境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挑战
1.正规教育师资落实不到位
宏观上,1992年以后《中国21世纪议程》的推广,加强了对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环境教育层面得到了建设和完善;根据国家要求,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基础教育的科学和地理课程。
在广西农村小学和初中,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小学科学和初中地理课程;此外,高校还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建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从初级到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然而,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甚至不足。2011年,对广西农村13789所小学和8732个教学点的“科学”教师配备情况进行了调查。基础课程中的“科学”课程基本没有科学专业教师;学校对“科学”课程的实施非常随意,但不能上课。任何专业教师都可以上课,上课也很简单。非专业教师的课堂只依靠自己长期形成的自然研究传统,让学生接近自然,了解生态,实施传统的社会教育,但缺乏环境平等、社会变革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有证据表明,学生没有能力批判性地思考环境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行为。从初中“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实施来看,2012年,对广西30所农村初中“地理”课程的教师配备情况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30所学校中有10所初中没有配备地理教师,其余20所初中只有38名地理教师;38名地理教师占30所学校教师总数的1.8%;与地理教师38人相比,总学生25363人,比值为667比1;可见,地理教师辐射力薄弱,环境教育不到位。不仅如此,如果地理课堂开展环境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兴趣转移到地理学科,还会遭到学校领导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反对;为此,科学、环境教育在地理课程中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学生对现实环境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较弱,对家乡的环境和发展、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爱护环境的行为和习惯漠不关心。可以看出,学校环境教育的有效性低,难以推动非正式教育、校外教育的延伸和发展,难以实现学生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良好教育,也不能通过个别学生对学生家庭其他成员的带动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意识。
2.社会团体整合教育力量薄弱
原来,广西的新闻媒体、企业、NGO、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甚至各种教育场所都是非正规环境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和倡导者。然而,针对广西农村的具体情况,利用自身优势,实施各种环保会议、环境主题展览、竞赛活动、环境教育培训、特殊环境教育活动等有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很少,更不用说扩大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将环境教育引入更广阔的实施空间。目前,农村人民仍普遍停留在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解水平上致富;农村农业、生活等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畜禽养殖和农业生产废物从未处理的现象非常普遍。通过使用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工具,可以发展公众参与环境教育的力量,但现实表明,现代沟通手段与农村环境教育的整合较低,只能使农村环境越来越糟,逐渐失去农村原有的生态优美优势。
3.制度建设迟缓导致环境意识不强
要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增强农村全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必须通过教育互动,建立环境体系,确保和支持。然而,广西的环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2006年广西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广西区党委、政府《关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明确了生态广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010年,广西自治区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和《共同促进广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作协议》。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直到2011年才被广西区政府批准。从宏观上看,可以说,2006年以前,广西长期缺乏对环境保护制度层面的支持意识和实践,更不用说环境教育的广泛实施了。然而,在与每个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全民的关心、参与和实践,就很难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与人的相关性的自觉表现来自于人的实践,人的素质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国民素质水平取决于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