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对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和融资方法的研究比中国早。他们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相对广泛。作者主要总结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
1960年,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Shultz)。理论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个人可以从教育中受益,社会也可以从教育中受益。两者都必须对高等教育的成本承担一定的责任。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Freedman)建议高校改革学费制度,由高校、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相应的教育费用。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Johnston)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在1986年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学生财政资助》中,约翰斯通正式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理论指出,所有受益人都应承担高等教育的成本,高等教育的成本应由政府、家长、学生和社会捐赠者共同分担。在2002年出版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财政与政治》中,约翰斯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成本不能再完全由政府或纳税人承担,学生和家长也应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学生和家长应通过支付学费和使用费来分担高等教育成本。
从那时起,研究如何扩大筹集高等教育资金的渠道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学者的共识,学者们开始从多个角度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者分别以某一国家为具体对象,如美国学者斯特龙德和金姆提出成立大学生资助基金委员会,并向全社会公开筹集资金和筹集资金。回顾澳大利亚以往的大学资助方式后,澳大利亚学者米歇尔探索了筹集资金和增加收入的新途径,即政府通过增加困难学生的资助来减轻大学在这方面的支出压力。英国学者图镇德和爱丽娜认为,物价上涨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了英国大学教育资金的短缺,并提出了政府增加对大学财政的支持,适度增加学费,加强校企合作,优化资金管理的建议。
从国外的研究数据来看,许多学者从经济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大学教育资金的筹集。外国学者对高等教育资金筹集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相对较广泛,值得借鉴。然而,我们应该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资金筹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建议,并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到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