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实施以“学分制”改革为手段的教学改革

实施以“学分制”改革为手段的教学改革


(1)实施“学分制”是职业教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是促进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学分制”改革不是教学管理制度的一般改革,而是通过学分综合评价学生必修课成绩、选修课成绩、技能水平测试成绩、思想道德文明行为习惯成绩。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改革,对学生必修课成绩、选修课成绩、技能水平测试成绩、思想道德文明行为习惯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学校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细则、配套的操作程序和制度保障,突出职业教育学校“学分制”的特点,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基础,全面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将学生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重新设置学生评价报告,反映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表现的全过程,有效监控、引导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实施“学分制”改革,不能忽视学生的德育。技术不合格,学生可接受企业岗前培训;道德不合格,学生最终会被企业甚至社会淘汰――因为这样的学生将是社会危险品。因此,首先要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避免“只教书不育人”的片面教育理念。学生的思想道德文明习惯要以科学的“加分”或“减分”的形式进行量化考核,更要注重量化考核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克服负面情绪,树立积极的精神面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中职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中职学校要通过“学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走上正确的轨道。


(2)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内容改革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内容陈旧,与实际关系不密切,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课程内容强调知识、原则、知识和原则,不仅违背了培养初级和中级技术人才的初衷,而且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内容改革。


1.课程改革


以调整课程体系为突破口,根据企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要开设课程,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培养生产实用型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专业目标、职业实践活动和职业标准为导向,以学生为导向,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满足企业的实际就业需要;让学生在获得学术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对“愿意进入”学生的培训,使学生走出中等职业学校后得到更长期的发展。


2.教材改革


学生“会用”、“实用”、“足够”为原则,根据确定的培训目标和人才规格,整合现有教材,编写校本教材。在学生智力、能力和文化知识现实的基础上,既要满足行业和企业的要求,又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东西。


教材改革的原则:第一,德育和专业课程应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原则。德育课程采用案例教学,除了突出时事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代表”重要思想外,还应突出就业教育,反映职业思想、专业思想、企业文化和理念、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团队精神,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文化课程应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完善,主要是应用和实用内容,减少文化课程的内容,减少课时数量,为增加实践课程的教学课时提供条件。二是提高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根据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使用”为原则,确定教材内容,考虑适应专业变化,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技术、新方法。三是加强实践技能教学。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修改和编写校本教材,增强实践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


各专业要形成灵活多样的教材模块,努力形成自己的体系,内容实用,衔接紧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然,我们实施的教学改革一开始并不完善,但通过改革,最终要实现各专业课程和教材的标准化。


在当今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实施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职业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调动内外积极因素,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