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校园腾飞塔北面,有几根石柱刻有交通大学的历史变迁,刻有这样一段话:“1921年2月,交通部上海工业学校、唐山工业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合并为交通大学,交通总裁叶恭绰担任校长”,交通大学校名首次出现在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现在大陆四所著名的交通大学:西安、上海、北京、西南交通大学,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叶当校长的时期。
叶恭绰,广东番禹人,早年当过学校教师。1906年进入清廷邮传部,进入交通领域从事铁路交通事务,最高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监、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他是旧中国交通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旧中国政界,尤其是文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的教育活动和言论,包括重组和命名交通大学,很少有人知道。
1、交通大学改组前的情况
辛亥革命前,中国只有三所大学。新文化运动以来,国内大学发展迅速。1925年,全国大学数量激增至47所[1]252所。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按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他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使北京大学从一个充满旧封建官僚习惯的机构逐步完成了向中国现代大学的转变,成为国内大学的榜样。
交通大学成立前,交通部设立了四所高等专业学校:上海工业专业学校(原南洋公立学校,成立于1896年)、唐山工业学校(原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校,1896年成立,1900年停办,1905年在唐山复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原铁路管理学院,成立于1909年),主要为交通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历史原因,各学校发展缓慢,发展程度不同。上海和唐山“根还固,成绩不错”[2]106,虽然学校规模小,但在招生培训过程中坚持宁缺不滥的原则,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06年至1920年,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毕业生近300人,平均每年毕业20余人[3]120人。唐山工业学校自成立至1920年,共培养11届毕业生188人,平均每届毕业生不足20人[4]50人。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也有高等专业基础”[2]106。两所学校平均每年毕业生100多人[5]905-906人,但程度略低。
叶恭绰长期在政府交通部门工作,是“交通救国论”。然而,在长期的交通事务管理实践中,他深深地感到,中国的交通要发达,就必须培养专业人才,才能繁荣昌盛。特别是从1918年到1919年,他出国考察,意识到欧美国家繁荣昌盛的原因之一是教育的普及,依靠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了实现救国交通的梦想,20世纪20年代初,在北洋政府交通部工作后,叶恭绰满足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他以“交通要政,急需专材”[6]349为由,开始重组交通部高校,成立交通大学。
二、交通大学改组定名
1920年8月,叶恭绰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监,随后组织人员到交通部所属学校进行调查,开始改革交通部高校,计划组建交通大学。12月,叶恭绰向当时的中华民国总统(安徽军阀徐世昌)提出了他的《统一交通教育办法》,分析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近年来,中国的交通事业没有发展,因此,缺乏专业人才,无法应用。缺乏专业人才的原因是现有的学校制度不能统一。学制不能统一,即教授不能适应,人才仍不能适应实际需要。[6]346所属学校各自为政,学科重复建设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各学校的水平,提高学校的地位和效率,培养完整的交通人才,有必要对各学校进行重组合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其他学科可以通过有限的交通资金来举办;同时,方便交通部统一领导,提高管理效率。“为了统一学制,我们计划仔细确定和改进这四所学校的校制课程,并将其列为大学分科,而大学总是成功的,这叫交通大学。政府很快就批准了[6]346呈文。
次年1月,叶恭绰在交通部设立了交通大学筹备处,通过了《交通大学大纲》;6月,主持召开了大学第一次教务会议(各学校主任、各学科教授代表);截至1921年6月底,交通大学的重组合并工作全部完成。交通部所属的四所高校“以南洋为中坚” [2]256,合并成一所高等学府――交通大学。唐山工业学校改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以下简称唐学校),上海工业学校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以下简称上海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改名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以下简称北京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