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1)改革教师的收入
我国义务教育投资制度是“地方办学、分级管理”,义务教育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因此各地区的教育资源非常依赖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教师待遇主要取决于当地经济。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导致了教师待遇的差异,在东西部、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区域间经济差异客观存在,短期内无法消除。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减少教师待遇中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教师待遇不由县乡负责,而是由中央或省政府负责。这样,教师待遇在全国大致平等,至少在全省是平等的。
(2)加强校级交流,促进师资合理流动
教师流动是实现教师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流动可以鼓励优秀教师到不同的学校,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校,以确保教师的水平。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区域骨干教师巡回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教学制度,积极引导超级编辑学校多余教师流向农村学校,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不足、水平低的问题。
(3)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学校差距
建立新的资源配置理念,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确保和谐社会教育公平[3]的实现。现阶段,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矛盾是:教育公平原则应为所有学校和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政府应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确保教育的基本需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确保国家和国家的长期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建立一些重点学校和学科,以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决定中国教育资源不能完全公平分配,实施教育公平政策,应建立新的资源配置理念,合理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首先,教育部门必须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本原则,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高等教育轻义务教育的传统思想,强调均衡发展,取消重点学校制度,积极支持薄弱学校的转型发展;其次,定期对政府支持的重点中小学进行评价检查,防止教育资源浪费;最后,引入竞争机制,使教育质量成为争取基础教育资源的唯一标准。
教育体现了全社会对未来的期望。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将阻碍弱势群体改变命运的渠道,降低公众对社会发展的期望,更容易增加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只有给每个受教育者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权利,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才能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