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分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

2011年3月,教育部与北京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进一步大力推进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了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责任和任务,突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随后,教育部还将与其他省(自治区)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政府规定的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和标准,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区域、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为每个孩子和青少年提供平等的学习条件、权利和机会,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大致平等的良好教育。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即为各学校提供大致相同的师资、校舍、教材及相关资料、生活经费,以及公共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二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受教育条件。第三,促进每一位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展[2]。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公平。这种社会公平首先是机会的公平。虽然结果不能完全平等,但机会应该是开放和公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最大的公平,也是教育公平中最重要的公平。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由于我国地区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上义务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义务教育领域的不平衡发展格局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地区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平衡体现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上。从“普九”的实施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强大的财力为保障,实现了“普九”。许多中小学校园设施豪华,办学条件优越。然而,由于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缓慢、政府财政困难等原因,中西部落后地区和偏远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面临着人财全面匮乏的困境。宏观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城乡差距。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不平衡问题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城乡教育投资差距较大;(2)城乡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差距较大;(3)城乡教育机会差距较大。微观层面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指校际差距反映在同一地区、同一城市之间。校际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一般表现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享受教育资源的差异上。实力雄厚的重点学校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享有很高的声誉,教育质量相对较高;而不是重点学校和重点学校在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学生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二、分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和经济收入差异,必然阻碍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现。


(2)教育招生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影响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我国教育招生制度不完善,存在严重弊端,导致中小学生择校、支付赞助费的现象层出不穷。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上重点中学的机会很少。因此,他们不仅可能失去上大学的机会,还可能失去就业机会。


(3)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性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仍然存在,地区与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