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体育对大学生孤独感的调节作用?
(1)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
首先,注意体育活动的娱乐性。实践证明,对体育的热爱将直接影响体育对心理状态的干预。如果学生不能自愿参加体育运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调节作用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组织更多的体育活动来娱乐身心。
二是注重组织集体体育活动。体育心理学认为,在体育活动中,个人被群体所吸引,主要是因为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争刺激和参与活动的机会。由于高校教育的特殊性,更容易开展集体活动。例如,团体活动可以以班级、年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友谊和社区的形式组织。这种集体活动倡导互助、荣辱与共,帮助大学生消除人际敏感问题,加深师生友谊,化解孤独等心理矛盾。这种群体比赛需要所有成员的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每个成员的自我价值,尊重个人努力,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成就感和正确的自我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可以降低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懂得为他人着想。
(2)开展因人而异的体育运动
由于大学生气质类型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大学体育教学计划的设计需要因人而异。我们可以从运动、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方面做出最人性化的选择。
体育活动包含多种项目,可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心理问题等个体差异进行选择。例如,太极拳、自行车等轻松项目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强迫症状;长跑、爬山等项目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坚持不懈、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爱美的女孩可以通过瑜伽、健美操等塑造身体,培养气质。
数据显示,体育活动的强度直接影响到参与者的身心健康。目前的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可以取得更好的心理效果。例如,林良章等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减少焦虑,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会适得其反,增加紧张感。因此,可以推断,高校体育需要合理制定学生的运动量,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体育在大学生心理调节中的作用。
此外,还应考虑运动时间的长短、时间段的选择和频率。运动时间的长短应与运动强度成反比。强度大的运动可以相应缩短持续时间,否则可以适当延长运动时间。另一项研究表明,高强度运动适合饭后两小时;中度运动可以安排在饭后一小时;饭后半小时进行轻度运动比较好。就运动频率而言,每周适度运动2~4次,连续运动时间超过20分钟即可达到最佳效果。
(3)建立一支优秀的体育队伍
高校体育教育要求教育者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全面的健康理念、较高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体育健康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首先,大学体育教学的概念应该逐渐从“体育技术”转变为“技术理论”,体育教师的角色应该从“知识教师”转变为“学习指导者”。此外,体育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积极的健康观,明确身心关系,具有较高的心理素养和丰富的心理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脉搏,并反映在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中。体育专业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基本内容,要求体育教师扎实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相关学科。
当然,为了真正通过大学体育教育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体育教师和专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密切合作,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曲折,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
结语
孤独心理是大学生常见的负面心理情绪,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大学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良好调节作用,大学体育活动可以作为大学生孤独感的应对策略之一,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