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身家庭、社会、学校和学业的影响,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特殊学生群体。根据笔者的日常观察、发现和研究,大学生弱势群体大致分为经济弱势群体、学习弱势群体、人际关系障碍弱势群体、生活能力弱势群体和生理缺陷弱势群体五类。作为辅导员,一定要重视这些“特殊”问题的学生,确保他们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成为社会可塑的人才。
与此同时,国家运动的兴衰与教育有关,大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加,保持大学校园的稳定也越来越重要。因此,维护校园稳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大学校园以教育为主线,校园稳定是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使教育工作顺利发展。优秀社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稳定的校园环境,这已成为所有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因此,辅导员必须通过一定的思想教育艺术或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法,对大学生弱势群体产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从而改变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使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融入大学生活。
笔者认为,辅导员要通过群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达到预期或实际的教育效果。大致可以概括为:政治上的“立向”、思想上的“立志”、精神上的“立势”、社会上的“立人”。
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弱势群体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设身处地、明理分析、准确定位和科学创新。
(一)设身处地的原则
设身处地的原则,是指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真正以大学生弱势群体为中心,设身处地,注重满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努力帮助他们实现最高需求――理想成就的需要。
(2)明理分析原则
虽然他们是弱势群体,但作为大学生,他们有自己明确的一面。因此,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善于引导弱势群体逐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
(3)定位准确原则
定位准确原则是指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实行全员岗位目标管理的制度。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将自己的工作分解成各个子项目,提前确定每个子项目的目标,从而实现准确的定位。并以准确的定位为评价基准,对其进行必要的评价考虑。
(4)科学创新原则
科学创新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四体”――主体、介体(包括教育目标、内容、组织、方法)、对象、环境(环境)应根据时代、社会和教育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创新实现科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