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
大众传媒是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是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社会价值观不断构建、传播、认可和接受的平台。大众传媒的便利性、多样性、层次性、主动性和广泛性拓展了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随着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大众传媒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3G可用于高校网络、博客、微博、手机、虚拟社区、PDA、MP4、IPTV 等待新媒体,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大学生的全覆盖、整合和全面渗透。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学生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及时了解社会现实和新闻热点,了解不同国家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想,熟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此外,大众媒体的互动性和虚拟性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和针对性。在博客、MSN、BBS、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获得者、传播者和出版商,可以独立与他人进行在线交流,大大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影响。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匿名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发泄压力,使虚拟空间更容易形成开放、畅所欲言的氛围。借助大众媒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和收集大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和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心理趋势和思想动态,然后组织讨论问题,反馈现实,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高校主流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就从单向被动转变为多向互动,从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互动交流,从灌输到渗透,从显性到隐性,可以获得无与伦比的效果。总之,在大众媒体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和课堂时间,而应延伸到课外,构建以校园大众文化为基础的新媒体与传统优势相结合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让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媒体”。这实际上是“渗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应用。
(2)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一直是知识密集、思想解放、文化活跃的领域。在大众文化传播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要在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突出文化的人文特色,既体现了高标准、高品位、高风格,又体现了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文化活动的主体是人,作用的对象也是人,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必须以丰富多彩、流行的文化活动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要地位,认真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需求,关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利益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和员工各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和教育效果,全面考虑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激活个人潜力,不断发展;通过扩大活动渠道,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凝聚力的效果;通过规范运行机制,不断解决校园文化建设问题;通过不断优化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鼓舞人心和敦促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原则,努力突出独立、自由、创新、开放、包容等大学精神,使大学文化成为影响和教育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团结奋斗、共同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实践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人”的原则,实现“道路”延伸精神,“景点”展示文化,“课程”培养素质,“活动”激发力量,使时代氛围和文化氛围统一和谐。总之,大学文化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大众文化融入大众文化,吸收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才能实现“文化人”的功能。
结语
某个社会的文化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当代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已成为社会文化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骨干形式。由于时代的限制,大众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只有辩证地了解大众文化的二重性,培养优势,规避弱点,趋利避害,才能促进大众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大学主流思想教育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