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工科院校信息素养教育
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是未来社会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对他们的信息素养教育更为重要。面对理工科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迫切需要一套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完成理工科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的艰巨任务。
1.构建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堂教学通常局限于文献检索课程和计算课程,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相似,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缺乏必要的软件教学。因此,除了传统的文献检索和计算机课程外,还应开始建立信息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一系列课程。同时,信息素养教育不仅要注重技术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即通过信息技术的方法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补充和完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加全面。总之,信息技术与各专业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各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建立适合理工科院校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
信息素养标准是大学生信息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基于信息素养的内涵。目前,我国高校缺乏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和基于此建立的评价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因此,首先要建立高校信息素养权威部门,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学科定位,从根本上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同时,整合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成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提供思路。
制定信息素养标准后,还需要合理全面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即从信息收集、信息评价、信息利用和创新等方面来衡量学生的素养,从而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学方法和内容的不断完善,提高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主导作用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场所。随着图书馆现代化和数字化程度的提高,高校图书馆依托高校的教学环境,成为传播知识、文化熏陶、能力培养、素养提升的重要课堂,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的指导,成为信息资源的评价和分析师,成为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中介,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场所和教育基地。信息素养教育,仅仅依靠常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力量和优势。
4.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要培养信息素养较高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信息意识。目前,许多学校只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培养。如果教师从不要求学生查看课外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分析专业知识,学生很难表现出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使教师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支持者和推动者。通过培训、学习、鼓励自主研究等形式,教师不仅可以获得最新、最丰富的网络信息,促进学术创新,还可以对信息技能有新的认识,提高信息素养。
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大学生需要具备信息质量和能力。高校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数字环境中信息素养较好的人,利用网络寻找科学信息,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有计划地收集、选择和应用信息,让学生真正具备更好的信息素养能力。